APP下载

音乐鉴赏课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2013-04-29王卓

艺术评鉴 2013年6期
关键词:音乐鉴赏民族团结

摘要:针对民族预科班这样的少数民族班级,还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形成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同时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关键词:民族预科 音乐鉴赏 民族团结

作为体现党的民族政策的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一种特殊的教育层次,其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一年级新生。这些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的民族团结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地区的繁荣。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少数民族的自身民族文化认同及主流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民族预科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的音乐鉴赏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还可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因此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形成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同时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1.教学内容突出民族特色,形成民族自豪感

音乐鉴赏一般分为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两部分。针对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我加大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比重。对自己国家的、本民族的音乐都不了解,不懂得欣赏和热爱,又怎样去传承和发展呢?经过前期的调查,我发现同学们对民间音乐、尤其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有所了解,但都只知道皮毛。针对这种情况,我着重对其起源、发展及历史重要性做深入讲解。比如藏族学生大都会跳“堆谐”,但不知道公元10世纪《堆谐》舞蹈就已经存在;延续至今的藏戏剧目《西容仲孜》在千余年前的唐代就已经是十分成熟的节目。当我向学生讲解后,他们都非常惊讶,没有想到这些古老的艺术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我们的民族拥有这么辉煌的艺术成就感到骄傲。“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實为少见。”当我念了外国专家对侗族大歌的评价,让学生观看了侗族大歌在国外演出的盛况,并且告诉学生,因为侗族大歌,才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观点时,学生都由衷地鼓起掌来,那种民族自豪感是发自内心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他们才能理解。

2.教学手段突出对话与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

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中国统一国家的历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我国境内的各民族,不论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心理素质如何,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有助于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些中华艺术的瑰宝既有汉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不管你是哪个民族,作为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和责任去继承和发展。

利用民族预科班的同学都是少数民族的特点,我设计了“我想与大家分享——”的环节。让不同民族的同学来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自己民族的音乐。从起源、发展、现状,到特点、意义,有时还要唱上一段、跳上一段,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跟着学唱、学跳。在这一问一答,一唱一跳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加了各个民族学生间的了解和交流。

3.对优秀的民族音乐深挖细讲,形成民族责任感

因为国家的重视,一些快要失传的民间音乐得到拯救和发展,又经过大力宣传,以前不为人知的优秀音乐逐渐被大众所知晓。比如说起蒙古族的“呼麦”艺术许多学生都知道。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呼麦”这种高超的演唱技法在我国曾经失传,没有人会演唱了。蒙古族的布贺朝鲁去蒙古人民共和国拜访了“呼麦”大师松迪,并向他学习,回国后发表了多篇介绍“呼麦”的文章,这项绝技在我国才又起死回生。这样的故事要告诉学生,还有很多艺术种类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也要让学生知晓,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让每个学生懂的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消亡,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和传承的义务和责任。

4.多欣赏优秀的作品,引起学生共鸣

课堂上,我选择了多个国家、不同作曲家的作品给学生们听,并进行深入的讲解。通过欣赏肖邦的《波兰舞曲》、《波洛涅兹》、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等作品。学生了解到这些经典的作品,音乐素材就来自当地的民间音乐,每首作品中都融入了这个国家民间音乐的特色,但是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听。还有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巴托克的《管弦乐队协奏曲》,这些不朽的作品中都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深深地热爱和赞美之情。

中国作品,不管是声乐还是舞蹈,多选择表现民族团结、热爱祖国这样的作品。例如《洗衣歌》、《映山红》、《花儿为什这样红》、《情深谊长》等等。不光听,还要把背后的故事告诉学生,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现在年轻人都比较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主旋律的优秀作品,比如《我爱你中国》、《红旗飘飘》、《国家》、《中国人》等,歌词朗朗上口,旋律动听,易唱易学,很受学生喜欢。不管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还是流行的,只要内容是健康向上,传达的价值观是正确积极的,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去听、去想、去理解。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不再单一的强调音乐鉴赏课的美育作用,我们要积极探索其在德育教育上的重要作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能够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传统,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团结各个民族的朋友,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文为河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课题《民族预科班音乐鉴赏课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最终成果。课题号:S2011Q14

参考文献:

[1]柯琳.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09,(02).

[2]王文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J].中国音乐,2006,(03).

[3]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作者简介:

王卓(1980,2--),女,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讲师。从事音乐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音乐鉴赏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跟党走
民族团结之歌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实践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