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旁指点“桃源”路 引得“渔郎”来问津

2013-04-29叶秀娟

新课程·小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桃源创新实践

叶秀娟

摘 要:探究性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多元立体灵动的课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例的比较,倡导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摒弃单一的问答模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课程标准;自主探究;创新实践;思维发展;个体发展

古代教育家曾留下名言:“从旁指点桃源路,引得渔郎来问津。”美国华裔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谈到中国的教学必须改革时,讲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读书,从小学到大学,中小学阶段是教师提问题要学生回答。大学是学生提问题,请教师回答,直到大学毕业后,才是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所谓科研能力,就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江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不仅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勇于探究,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乐于探究,课文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程度,按他们的思路,个性化阅读,教师只是从旁扶持、点拨。”

从这几段话中,我们感受到从古至今一代代教育者、关心教育的成功人士对于教与学充满睿智的思考与追寻,作为奋斗在教学最前沿的一名语文教师,占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天时地利,将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极为有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何为探究学习?可以这样理解: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适应了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符合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

曾听过《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它成功地将探究与网络并驾齐驱。在网络环境下,以互联网作为探究性学习的支点,充分发挥其拥有先进的媒体环境,开阔的视野窗口,崭新的知识构成,有效的交流载体的优势,人机交互、群体交互,自主合作探究,给每一个认知能力尚处于孩童阶段的学生带来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并将资料整理归类制作成网页,其划分为“网络资源”“交流讨论”“作品展示”等区域,建立了抗日战争、事件经过、走近英雄、课文助手、我的问题、留言空间等不同的链接,涵盖历史背景、五壮士个人资料、词语导读、课文重点、图片浏览、影视视频等方面材料。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当课堂伊始,学生不约而同地对课题提出质疑:“为什么称为壮士而不用烈士或战士?”时,教师捕捉住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请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自主深入学习,利用网站自由阅读历史背景、人物介绍、事件经过及影响力等等,反复品读课文,浅斟慢酌,得出自己的判断。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了,围绕明确的目的展开研究。在这种开放自主的学习状态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依托课内外所有的课程资源,展开探索和研究,其行为是主动的,思维是自由敏捷的,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体学习的决策者,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自主地感悟、积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这样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任务驱动下,很快显示出了效应,一些小组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汇总探究过程中的收获,一些小组同学在留言板上发表见解……当“为什么称为壮士?”此问题再次提交集体讨论时,探究中的知识积累、情感积淀喷涌而出,沉默的火山被激情点燃了,“老师,我知道他们壮在为国为民宁死不屈……”“他们的英勇无畏、不屈不挠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他们的壮举名垂千古!”“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部分日军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后,自动排成一队,向狼牙山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连敌人都被五壮士充满崇敬之情。称之壮士当之无愧!”“课题中的壮是气壮山河的壮!”“是国壮民强的壮,因为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遭到欺辱!”“也是一首高昂雄壮的赞歌!”“现在是和平的年代,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正是要学习先烈的爱国情,民族志。”学生自问自答,完全控制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又提高了学生的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在一句句透着自信的话语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欲望,看到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课堂景观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深邃,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自己心灵所受到的震撼,情愫所受到的渲染。是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带来了课堂的春色满园,是网络环境营造了学生学习的巨大空间与良好氛围,为学生带来了开放的思维,体验到全新的情感,享受着学习的自由与乐趣,这样的学习,崇尚课堂空间的拓展,崇尚个体心灵的开放,崇尚对话与交流,崇尚自主与探索。学生徜徉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之中,懂得多了,学得活了,谈得广了,想得深了。而作为教师,也更乐于“从旁指点桃源路,引得渔郎来问津。”

回想起听过的另一节六年级语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则味同嚼蜡。“你觉得居里夫人有什么高尚品質?”“她在试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你觉得居里夫人哪些地方很美丽?”……课堂上,一道道问题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教师、学生牢牢地罩住,课堂教学常常陷入僵局,正像西南民族学院副教授肖雪慧形容的那样,“把孩子当成可以任意揉捏的泥团,拿孩子所不理解的大字眼去填充孩子的大脑、钝化他的心灵、窒息他们的童心。”尽管教师竭尽全力,也改变不了学生陷入“冬眠”的尴尬局面。

同样是描写人物的文章,效果却截然不同。这种以课本、教师、教案为本位的设计,禁锢了学生的潜能,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更辛苦。它以教材为教学的逻辑起点,由教师演绎,学生被被动、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束缚住了手脚,抑制了主动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勇于创新知识的能力。这一点,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看得十分透彻,他指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课堂的主人——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兴趣盎然地研究探索。试问,如果教师理念转变之后,不妨站在学生学习效能的角度进行再设计。例如,可以创设情境:居里夫人被评为当年的感动世界杰出人物,请你为她设计一段颁奖词。有效导思,激活思维,学生必然在重组课文材料,寻找课文亮点,探究玛丽思想精髓中体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可见,任何学习都应该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课堂上,要切实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地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不但在课堂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这两堂课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成功与失败的比较,它更多的是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理念,还是一种学习策略,不仅是一种能力象征,还是一种人文精神。正是由于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使得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挖掘出创新的潜质。正是由于学生具有探究意识,才更需要张扬独特的个性,开拓思维的时空,展开想象的双翼,激发昂扬的情绪,撞击出知识的火花。在课堂上,学生兴之所至,情之所动,尽情地表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真诚地袒露着他们的童心、童趣。通过探究学习,去感悟、去体验、去揣摩、去体会经过挫折取得成功的喜悦,去珍惜他们获得的独特的感悟、独特的体验,去品味他们通过标新立异所得到的新奇感受,这是教与学的美妙境界。

探究性学习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唤醒了学生的生气、朝气和灵气。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角色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活动取代了教学活动。这是学生之幸,教育之福,是语文课堂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陈亚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新课程学习,2012.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亚峰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桃源创新实践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