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九归“一”话文本

2013-04-29冯艳西

新课程·小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对话文本

冯艳西

摘 要:面对文本,人们常常疑惑:是文本细读还是琐碎分析;是深度解读还是深不见底?如何把握文本解读的方向呢?不妨从文本的内容、写作方法、表达的形式等方面展开思考,拨云见日。

关键词:文本;对话;归一

“九九归一”在古人的眼中是自然界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在我看来这“一”,是归结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面对着文本解读的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的时候,我们不妨从“一”出发,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疑问,甚至从一个错误,去用心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在字里行间慢慢地徜徉。其实我们会发现,我们要与文本的对话是:嗨,你写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写?你是怎样写的?我怎样让学生学会写?

一、一“眼”洞悉文本

文章中的“眼”就是“文眼”,是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聚焦“文眼”是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内涵的一条捷径。我们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知全豹”。如,人教版第七册的第五课《古诗两首》里的《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他们的作者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但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游”。“游”是辐射两首诗的共同之处,是反映两位诗人共同心声的切入点。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在“游”中诗人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快慰,都是在“游”中有自己的人生感悟,我们只要抓住一个“游”字,让学生比较阅读两首古诗,就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诗人的心境,去玩味诗的味道。

二、一“线”牵动文本

“线”指文章的线索。它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文章的线索有以人物、事情、时间为线索等。我们只要抓住文章的线索,就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知道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什么是明,什么是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自由出入文本,整体把握,重点探究。还有另一类线索就是情脉,是文章的情感线索。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有的是比较明显的,有的是比较内隐的,我们可以从作者创作的情感背景,文章的主旨来把握文本情感的精髓,用文之情点燃生之情,用生之情回应文之情。就像孙双金老师执教《送别组诗》,以“送别之情”牵引着《赠汪伦》的以歌相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以目光相送;《别董大》的以语言相送;《渭城曲》的以酒相送,以情凝聚,形散神聚,收放自如。

三、一“法”窥探文本

其实,文本中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是作者字斟句酌后,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写下来的。王尚文认为:“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我想只要学生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能从文本的解读中获得体悟文中语言表达的亮点,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就像虞大明老师执教《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让学生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后,就引导学生比较分析1~4节的结构特点:这四小节诗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适时铺垫如下:

铺垫一:默读这四节诗,找一找,每一节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如果去掉每一小节的第二行,感觉一样吗?

铺垫二:如果少了最后一行,感觉一样吗?这四个“究竟是为什么?”该怎么读?(出示四句话的重新排列让学生读)。

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究竟是为什么?(注:字体越来越大)

这仅仅是诗人的疑问吗?如果在问号后面再加一个标点符号,应该加什么?

铺垫三:自由读读诗歌的第一行和第二行,你发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如果将“大海、沙漠、夜空、草地”换成“大海、湖泊、大江、大河”行吗?为什么?

虞老师在教学中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带着学生去发现作者写作技巧上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联想、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法的,明白作者选择四个典型场景(即蔚蓝色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漠、蓝得发黑的夜空和綠茵茵的草地)的真正用意。

四、一“读”深挖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显而易见,这“读”是打开语文学习大门的钥匙。可这“读”绝不是没有理解地读,没有思考地读,没有体验地读,没有感悟地读。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整节课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将朗读贯穿始终,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了人物丰富的个性,让学生读懂了人物的性格,向我们展现了“朗读就是理解”这一理念,从而引领学生走进以读悟义的境地。

1.读出内容

窦老师通过不同层次的指导朗读,“朗读题目”“朗读外貌”“朗读语言”“朗读动作”,通过比较再结合想象和表演,把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到了学生面前,更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一会儿自己就是谦虚、知礼、忍让的林冲,一会儿自己又成了狂妄、无礼、骄横的洪教头,既让学生在朗读中狠狠地钻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人物性格,又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2.读出文法

窦老师在每一个环节的“读”上都不是随性而为,朗读内容的选择上是围绕作者写法上的特色,层层揭开,先是读人物的外貌,再去读人物的语言,然后读读人物的动作,让学生在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这样的“一”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可以是一“言”,一“问”,一“得”……但它们都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发展能力,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起点,立足于学生,尊重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我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解读文本,还学于生,顺学而导,学生才能与文本真正地面对面,不再纠结。

参考文献:

[1]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9.

[2]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小学)

猜你喜欢

对话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