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理解应用数学的有效策略

2013-04-29刘延星

新课程·小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策略

刘延星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到学有多用,进而使学生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理解应用;策略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不难看出,理解、应用数学才是其价值的体现。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自制学具,实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再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从圆心沿着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学生一看题目头都大了,无从下手,我便让学生自制学具、自主探究,从而想到:长方形的周长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学具来帮助理解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的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面写道:“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而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完《圆柱的体积》时,教师拿出两张一模一样的长方形硬卡纸,让学生观察教师所作的两个圆柱哪个的体积大:(1)一个是以长方形的长作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作圆柱的高;(2)一个是以长方形的宽作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作圆柱的高。学生观察后猜测:有的说一样大、有的说是第一个大、还有的说是第二个大。学生争论不休,吵得很激烈。此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同桌两人两张一模一样的长方形硬卡纸)发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验证,推理后得出是第一个比较大。如此真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理念,使学生在课堂上手脑并用,操作中得到验证,在整个推理过程中得到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单纯的让学生套公式计算更有意义、更生动形象,学生更易理解,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要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如此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然后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5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高涨,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思考,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然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颇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思考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运用,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了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枯燥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又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走出课堂,拓宽活动范围

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数学的教学应该树立大数学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去发现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生活。如,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千米”时,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概念,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利用标杆、绳子、卷尺测量围出1平方米,先让学生估一估1平方米能站多少学生,学生猜测的结果不统一,便让学生进去站一站,算一算能站多少学生,学生兴趣高昂,对1平方米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之后再用标杆、绳子、卷尺测量出100平方米有多大,让学生想象1平方千米就有100个1平方米那么大,并让学生在里面做做游戏。如此教学,在学生脑海中深刻映下1平方米、1平方千米有多大。又如,在教学重量单位“克、千克”时,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概念,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与实物接触的少,一个鸡蛋约重多少,一个苹果约重多少,有些学生无法确定这些重量单位。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逛商店时,去观察物品,让他们去观察哪些物品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并让学生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辨别的。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在课堂上再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这样,课堂中难以接受的问题在生活中解决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挖掘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总之,小学数学理解、应用意识的培养,要从数学教学的质量抓起,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又要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作者单位 福建省武平县大禾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