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生活感受,激发写作潜能
2013-04-29吴桂萍
吴桂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在当前中小学生“文风”普遍不正,写作水平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触动学生生活感受,激发其写作潜能。
一.感受与写作有密切关系
福楼拜说过:“写好,同时就是感受好,想好和说好。”这就是说,写好文章第一步是感受,其次才是想好,想好就是构思的意思,最后是说“说好”,这指表达。巴金在和上海文学研究所研究生的对话中说:“我的作品整个儿就是个人对生活的感受。”陆文夫很喜欢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苏州小巷,妇女们井边汲水,各种人骑车上班 ,夏夜里人们纳凉,青年情侣夜深归来都引起作家的浓厚兴趣。”正是在小巷的种种感受,作者写出了一系列关于小巷人物的小说。
二.触动学生生活感受的教学方法是匡时下作文教学之流弊
《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著)分析当前中小学生文风不正的主要原因中提到“命题作文多,且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写作束缚太多,甚至老师心中连主题思想都预设好了,而且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太浓,缺少自由表达的空间;作文指导往往是写作知识加上学生作文选,以为学生作文选与学生水平贴近,便于模仿,其实取法乎下,所以等而下之。”这是时下作文之流弊,这种教学只是着眼于“想好”,“说好”,没有着眼于第一步“感受”。叶圣陶在〈〈作文论〉〉中也曾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 ,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思想情感具体化了的时候,一篇作文实在也就已经完成了,等下 来的只是写下来与写得适当问题而已。”叶圣陶讲的“思想”“情感”实际上就是指“生活感受”。因此那种只重技巧轻感受的教学, 久而久之会钝化学生的感受能力,导致学生说假话、空话、套话 ,作文变成了与个体生命、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失去了亲切自然的魅力。
在写作中,学生——作者是主体,在当时情况下,写作主体具有个性特征,写作素养已生成。怎样让其在特有的条件下,写出相对于主体来说是佳作呢?这就是要在教学中触动学生生活感受。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中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已积累下来,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触动其生活感受,就是唤醒沉睡在心中的记忆——“潜在于心的对于现实生活的影象、体验、意识等,会骤然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发生质的飞跃,升华为全新的艺术构思。(〈〈诗的技巧〉〉谢文利著)茅盾看到西北高原上的一棵白杨树,触动了他已有的对北方军民的感受,于是 写下了〈〈白杨礼赞〉〉。而传统的只重形式技能的教学,是很难触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因此要让学生写出言之有物,真情实感的文章,的确很难。
那么如何触动学生感受呢?
一.营造写作情境,激发写作热情.
通过营造写作情境,触动学生感受,从而引起与之相关事物的回忆和联系,这样就能唤起储储存于大脑中的情绪记忆,调动起丰富的感情。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事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作热情,让学生进入写作的良好状态。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有的教师把老相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设置为情境,从而触及学生家庭生活激活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生活感受,以致情有所感,然而有所创作。
二.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多角度的触动学生生活感受.
学生的生活感受是有差异性的,传统意义的命题作文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且呈单一性,这样不易多角度的触动学生生活感受。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考虑到学生差异,这样会多角度的触动学生生活感受,会激起他们写作的愿望,从而敢写想写,最近几年的话题作文为何受到写作者的青睐,且中考满分作文层出不穷,这与话题作文易触动学生生活感受不无关系。即使是命题作文,也要切会学生实际,要让他们有感可发,有话可讲。
三.加强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感受。
当前中小学生被封闭在学校里,远离社会,生活单调枯燥。周国平先生对此说:“畸形的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了个性和实质,蜕化为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词和礼品卡片语言。”
课内外活动的开展,诸如郊游、参观访问、举办读书活动等等。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有时间交流,有时间读书。这样有助于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社会,使之具备丰厚的生活积累,思想积累,感情积累。诗人雁翼说:“一个人,尤其是从事文字创作的人,每时每刻都在这行着积累生活感受的活动,而且在这个习惯性的积累生活感受的活动中,又不断进行着提炼概括工作。”诗人如是说,我们理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