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德育工作者的基本功
2013-04-29新灵
新灵
德育是一种触摸心灵、与心灵对话的教育,让德育有实效是多年来无数从事德育工作的人追求的工作目标和职业理想。正因为如此,体察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心理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因此在这里,倾听主要指的是倾听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学生的声音,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思想、观点、心理诉求的倾听。首先,倾听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理念的诠释。强调把教育主体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改善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实施教育习惯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思维。其次,倾听是走近学生、贴近学生的工作作风的倡导。把“倾听”两个字拆开来说,“倾”是俯下身段有亲和力的一种姿态,是全身心投入、体现尊重和平等示人的姿态,“听”是要把一个时段的说话权交给受教育者,让他有时间、有环境、有机会、有舞台把自己的思想、见解、诉求表达给教育者。再次,倾听是反思教育行为、改进教学工作的镜子。教师进行教育反思,可以从领导、专家、同事那儿听取意见和建议,但是由于孩子的天真无邪、童言无忌,往往能得到更加真实和独特的反馈信息,加之孩子又是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对教师的行为最有评价权,是教师教育行为的一面镜子。
“倾听”很重要,倾听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情感交流、碰撞的过程;是了解学生心理感悟、发现学生期许渴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话语表达,使教育者离学生更近的过程。我们常说,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许就在倾听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我记得,九年前北京市召开的一次全市性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有这样一个情景,千余人的会场,学生走上主讲台,面对台下坐着的数以千计的成年人,演讲他们需要的学校德育,一下改变了学校德育工作主要是成年人研究的格局。据说,后来很多区县和学校参照了这一做法。去年,我在学校调研时发现的两个案例也很受启发,一件事发生在北京东城区的一所示范性高中,学校校长坚持只要在学校的时间,每周都会拿出两到三个中午邀请学生一起聊天,倾听学生的意见。另一件事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中学,坚持每学期用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感受,从中分析哪些活动是学生赞同、留下深刻印象的。这两个案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只要把学生装在心中,我们的教育设计就有生根发芽的沃土。当然,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的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与学生座谈,倾听他们的声音,也可以邀请他们参与到一些重要工作的推进和重大决策的设计中来,以表达他们的意见、需求。我们还可以去品读学生的作品、感受学生的活动、体味学生的语言来倾听学生声音。
倾听要常态化,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研究,有内容可设计。目前,倾听还有很大的随意性,不乏盲目性。学校教育尚缺乏亲切感,想起来或工作需要的时候听一下,或者把倾听做在面子上或形式上,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还没有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工作习惯,列为制度化的工作方式。要把倾听常态化,既需要增强倾听的意识,随时走到学生中去,又需要探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找到学生最需要倾听的时间节点,找到最需要工作的关键环节。比如,新生入学的时间应该倾听,捕捉理想、梦想萌芽的心态;青春期、成人期应该倾听,了解学生成长的需求,把握滋润心灵的节点;临考前更应该倾听,帮助学生找出心理困惑的症结。
倾听带来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教育和被教育者的距离拉近了。有人说,在某种意义上,倾听就是一种教育的言说,甚至就是一种教育。细想起来,许多时候,人的道德的接受和认同往往是在倾听中实现的。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