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就是放大镜
2013-04-29张琳
张琳
我校是北京市唯一一所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特色学校。追溯17年的办学历程,学校依托艺术教育的优势,将“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修身”确立为办学理念,将培养模式概括为“厚基础、宽选择、可持续”,因为我们的在校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在毕业之时,孩子拥有两种选择,文化课成绩优异的可以选择升入示范高中,美术可以作为终身的爱好;美术课成绩优异的可以选择升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工艺美术学院附中、清华附中美术班、徐悲鸿高中等美术类高中。
1.督导是一种聚焦
督导,绝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种监督指导,也绝不仅仅出现在第三方。在体制改革校期间,学校接受过一些专项督导,回归公办之后,为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分别于2010年11月接授了区级层面的由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专家们举行的“教学专项视导”(教研员共听课43节次,涉及三个年级全部教师);2011年12月学校又组织了教学干部、教研组长、部分教研员参与的针对初三毕业年级进行的教学专项视导(教研组长和教学干部共听课114节次);2012年4月16-17日我校又接受了全面综合督导,督导人员共听课78节次。
通过连续三年的课堂诊断,不仅使教学常规方面得到了更加严格的规范,更保证了课堂教学品质的高效提升。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于“四种课型”的授课模式、评价标准、检测方法等日渐清晰、日臻娴熟。学校近三年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为确保高水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督导是一种诊断
作为基层单位,我们了解督导室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督导工作是要服务一线、服务决策、协助诊断的。回顾2012年的全面综合督导,从1月5日接到通知要求到4月16日、17日进行督导,到6月进行反馈,9月上交整改报告,再到2013年3月进行整改情况监督、检查。学习、诊断、评价、反思、整改形成了一个个内循环,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等各项工作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建设、美术特色、养成教育等方面工作得到了清晰明确的认可;干部队伍、教师专业发展和档案整理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通过督导的梳理,不仅使我们厘清了办学思路,更使我们明白了怎样才能更高效地推动工作。新的学年,在教学上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比如,利用《学生评价手册》将公民道德教育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推进。从量变到质变,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更深层次、更理性层次去推进,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可喜的变化。
3.督导是放大镜
督导是放大镜,因为它从国家意志去宏观聚焦;督导也是显微镜,因为它从微观层面去发现。学校位于教育的中观层面,各项工作既要符合国家、地方各级政策文件精神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教师、家庭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客观地说,督导准备的过程会加速学校的运转。学校在2011年经历了一年的校安周转安置,直到2012年1月25日,我们才从周转学校完全搬回来,4000多箱物资从“拆包清点”到“整齐就位”;校园文化建设从“素面朝天”到“彰显特色”,从有些设施、设备“无法安装、不能使用”到“满足需求、正常运转”,我们仅仅用了2个半月的时间。连续几周的设备调试安装、400余盒档案的收集整理,督导不仅使干部们终身难忘,教师们也一样。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凝聚的过程,这个共同努力的过程,我们才看到“按照46条评价体系,全体教职工给学校工作打出了99.78的平均分”。作为学校领导,我们很振奋,督导有形的测评让我们看到了无法用语言来测量的“凝聚、积极、认可与宽容”,看到了那种学校发展必须的蓬勃向上的精气神。
我们知道,影响学校发展和变革的力量大致有三种:一个是教育行政的推动,二是社会需求的推动,三是学校的自主选择。督导是在第一层面代表政府的,专业性强、可信度高,严肃且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