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复习课“三三制”模型探析
2013-04-29郭林
郭林
摘 要:热点专题复习是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的重要内容,它旨在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要根据热点问题合理选择素材,注重达成三维目标,并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教材语言、素材语言和政策语言,逐步养成“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的习惯。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复习课;热点专题;学科素养;素材;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6-0062-04
专题复习是高三政治复习的关键环节,它既有别于基于考点过关的基础知识复习,也不同于基于应考能力全面提高的综合复习。专题复习一般包含知识专题复习和热点专题复习。知识专题复习是为了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以某些核心知识点为主干,重新建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列“知识串”。而热点专题复习的目的在于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既是学生学科素养提高的重要契机,也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
如何上好热点专题复习课,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实践中总结出热点专题复习课的“三三制”模型。所谓“模型”,即此类课的基本结构形态;所谓“三三制”,是指这种课型需要完成三项任务,每项任务中又包含三个具体要素。
一、精选三组素材
合理选择素材,是热点专题复习课确定好热点问题后面临的首要任务。热点问题涉及的内容往往纷繁复杂,选择哪些、选择多少,需要教师根据一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之所以要“三组”,从量上考虑,主要是基于复习课的容量。素材过少,不足以将热点问题充分展示;素材过多,又会占用学生思维和活动的时间,造成对问题认识的肤浅甚至片面。从质上考虑,素材选择并非任意三段材料的简单叠加,而应体现出热点背景、热点聚焦、热点拓展三个要素。
热点背景是基础,要求能够交代热点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和真实环境,让学生基本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为思考和探究问题做好铺垫。热点聚焦是核心,通过此组材料,学生应能够把握热点问题的精髓或是争议的焦点,引起共鸣,激发起思考、探究问题的欲望。热点拓展是落脚点,目的是展示热点问题的影响和意义,调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有价值引领和行为指导的作用。
以“关注交通文明”热点专题为例:
材料一:2012年10月,一名网友在微博发消息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和媒体的共鸣。央视记者在一个十字路口,专门进行了交通文明观察,发现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形同虚设,一小时竟有600人闯红灯。
材料二:对于当前走红的“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网上众说纷纭:
网友A:人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加上中国人法治、道德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网友B:小则看是国民素质低,大则看是国家法制没有落实所造成。
网友C: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才能过去。
材料三:毋庸讳言,“中国式过马路”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存在很大的交通隐患。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要解决这一问题,既要依靠国民素质、安全意识整体性的提高,也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交通管理的经验。在全社会形成遵守信号灯的礼仪,建设中国的交通文明,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三组素材中,材料一(热点背景)以网友调侃的形式交代了什么是“中国式过马路”,以及由此问题引起的对“交通文明”问题的广泛关注。材料二(热点聚焦)以网友言论的形式,揭示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存在的原因,包括心理、观念、管理手段等多个方面。材料三(热点拓展)则以总结评论的形式,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和期待。三组材料简洁、完整且富有逻辑性,为课堂上的深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达成三维目标
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功能。热点专题复习,不仅要充分展示社会热点问题,更要充分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达课程目标,实现了由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到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转变。新课程高考在命题立意上也正在实现由知识立意到三维目标综合立意的转变。达成三维目标,作为热点专题复习课的核心任务,既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应对高考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热点专题素材的选择中,已经隐含着三维目标的导向,那么,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就要将这种隐含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充分展示出来。展示的问题,既是课堂讨论探究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基于情景和案例的主观题的设问。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对学科知识理解、运用与迁移的过程,成为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熏陶和升华的过程。
在上例“关注交通文明”热点专题展示三组素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借鉴发达国家交通管理经验,建设中国交通文明的意义。
3.请你为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问题提出一个合理建议,并从《政治生活》和辩证法角度说明其依据。
探究和回答这三个问题,从知识内容上看,实现了跨模块知识的沟通和整合。《生活与哲学》模块涉及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关知识;《文化生活》模块涉及到“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交流、创新”等知识;在第三个问题中,根据学生所提建议的不同,还会涉及到《政治生活》模块“公民的义务”“国家职能”以及辩证法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创新意识”等知识。从能力要求上看,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看,学生在探究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关注社会现象,又要不断审视自己;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判断是非、理解社会规范,又要置身其中展现生活智慧、进行价值选择。可以说,这一过程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现代公民素养的形成。
教师在组织回答问题、达成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探究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同看法既应充分包容,也应注意引导,切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变成单调的知识演绎。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变换问题视角,关联更多的知识、观点。课上让学生根据三组素材自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回答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
三、掌握三种语言
热点专题复习课,在学生根据素材和问题充分探究、讨论和发言的基础上,最终还要落实到规范的“答”和“写”上。这是热点专题复习课的基础任务,是从会学习向会考试转化的关键一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字是物化的语言。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是发散的、零碎的、宽泛的,但落实到书面语言时,必须是准确的、简练的、有逻辑性和针对性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课上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掌握“三种语言”。
所谓“三种语言”,指的是分析和回答热点问题时,要综合运用好“教材语言”“素材语言”和“政策语言”。
以“关注交通文明”热点专题中三个问题的回答为例: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材语言)。国民素质低、管理手段乏力,交通信号设置不合理等,导致人们法治、道德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素材语言)。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教材语言)。国民法治、规则意识的淡薄,以及从众心理等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素材语言)。
2.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教材语言)。借鉴发达国家交通管理经验,有利于创新我国的交通管理手段,促进我国交通文明建设(素材语言),构建和谐社会(政策语言)。
3.例1:建议:合理设置红绿灯的时间,加强交通执法力度(素材语言)。《政治生活》依据:政府应充分履行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辩证法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材语言)。
例2:建议:个人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素材语言)。《政治生活》依据:公民应履行遵守国家法律的义务。辩证法依据: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提高全社会的交通文明程度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教材语言)。
上面答案的组成,从逻辑推理结构来看,采用的都是教材语言(前提)+素材语言和政策语言(结论)或素材语言和政策语言(结论)+教材语言(点明前提)的形式。
教材语言是回答问题时的理论、观点支撑,显示的是学生学科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决定了答题的方向是否正确。没有教材语言的运用,回答往往表现为就事论事的大白话,缺乏思维的深度。这就要训练学生在分析和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做到理论选择恰当,政治术语使用准确。如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就容易出现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唯物论、辩证法混淆的错误。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学生从辩证法角度寻找依据,往往不能做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素材语言是回答问题时对设问中“结合材料”要求的回应,是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没有了素材语言,理论说明再正确,答案也会显得空洞无物、干瘪无力。在上例答案中出现的“中国式过马路”“交通文明”等都属于来自素材本身的语言。回答“此”问题离不开素材语言,但并不能简单照抄素材语句,而是要根据素材提供的信息,对素材进行概括、拓展和引伸,从中提炼答案。像上述第三个问题答案中对“中国式过马路”问题提出的“建议”,就必须结合素材中揭示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
政策语言是指从与素材密切相关的国家大政方针及重大举措中,概括、拓展或引申出的相关要点。在热点专题中,政策语言往往因为素材本身就是或已经体现了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与素材语言具有相似性,显得并不明显。像在上例对问题一和问题三的回答中,就没有明显的政策语言,在问题二的答案中,在“促进我国交通文明建设”后面加上“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政策语言,既与设问非常贴切,也提升了答案的层次。
在训练三种语言的过程中,一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口头表达及时加以点拨,让学生学会“答”;二要对学生的文字书写进行规范,让学生学会“写”,逐步养成“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的习惯。
“三三制”模型提供的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热点专题复习课的结构,其核心内容实际上是一道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简析或探究题。课堂复习的过程既是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解题答题的训练过程。当然,它不是僵化不变的固定模式,需要根据热点内容和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
江苏徐州 221009)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