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德凝:净心诗

2013-04-29钟祥斌

企业文明 2013年6期
关键词:诗化文化教育

钟祥斌

自2010年年底,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的诗化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以来,引起各界强烈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中央级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大连市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德凝先生践行的诗化教育之路,也引起广泛关注。这里就其诗化教育的创新及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加以论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强国,给我们开启了一个新境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革新文化和提升道德。这是一次精神生命的脱胎换骨。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个观点开创了中国教育的基本理念诗化教育。徐德凝的净心诗,是中国诗化教育的创新,其实质是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将诗化教育融入个人修身养心和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努力追求真、善、美合一的境界。

自我道德人格完成的时代载体

诗化教育,首先是教育自我,改变自我。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是改变世界。”我们要造就一个美好的外在世界,首先要造就一个美好的内在世界,这个内在世界就是自我。改造自我就需要一种自省的力量,强调自省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强调了人的羞耻心。孔子的弟子曾参更把自省发展到极致,他要吾日三省吾身。他们这种自省的目的,最后的归宿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以中华优秀文化来滋润我们的身心。

心是什么?心是精神。人的真正潜能在哪里?在心里。人心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为什么看不到,为什么不能打开这个心门,因为有一层障碍,我们姑且把这层障碍叫做膜,这层膜就像白内障,有了这层膜就看不见东西了,就是一片黑暗。这层膜是什么?是私心杂念,是物欲的包袱。你去掉一点,就得一分光明。人心像镜子,人心像清水,人心像明镜的天空,他们洞见事物的本质;人心是暗物质,暗物质开发一点,就会变成巨大的能量;人心像宇宙,无穷无尽。笛卡尔说:“人总应力图战胜自己而非战胜命运,改变自己的欲望而非改变世界的秩序。”因此,强化内心的修为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儒家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为政者在道德修养上应该是国之首善、民之楷模、社会风气的引领者。

大连市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德凝先生,可以说是修身的楷模。这一切源自于他的家庭。他自幼浸润于中华文化的熏陶。他的父亲和他的爷爷对他耳濡目染、口提面命,从他孩提时代起长辈们的言行举止,长辈们对他所讲的中华文化传统故事,无不贯注着做人处世的道理。他以此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根基。几十年来,从记事起至今,他从没有顶撞过父母;结婚36年,与夫人没有吵过一次架;兄妹五人在一起共事几十年,从没有为利益红过脸,他将自己的修为辐射子孙,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个个都能独挡一面。可以说,这是他人格修养的魅力之所在。

梁启超说:“人类能改良或创造环境,拿什么去改良创造?就是他们的心力。”心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新境界。

“栣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心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净心诗是一个育人的完整过程。省——思——净,省思分辨善恶好坏美丑,净培养内心真善美的力量。德凝先生以诗洗心,以诗净心,以诗修身。德凝先生写诗是他发自内心的需要,心灵安顿的需要,他每天早晨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诗,把诗写在日记上。面对当今的社会环境,人需要自省,而诗就是他自省的一种形式,一种载体,他是用诗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写诗使他每天生活在愉悦之中,这种愉悦在于他有一个清静安宁的心灵。他曾在诗歌里写道:“每天早晨,我都要检查心灵,看一看有没有堵塞有没有淤满,发现杂物马上清除,让他露出泉眼。”

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否则,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是“士”的耻辱,就不配当一个知识分子。道德修养或道德实践即通过修身或自我改造以达其“内圣”目标;社会政治实践即通过事功或社会改造以达其“外王”目标。“内圣”有赖于“立德”,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养以挺立道德人格;“外王”有赖于“立功”,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大事业以挺立政治人格。最基础的是人格,没有人格,政治思想无处生根,无以为本。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德凝先生从18岁开始写诗,诗歌记录了他的生活,记录了他成长过程中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他的诗就像古代东方哲学的表达方式和风格,是生活体验的拓展和升华,以平民化、草根化的语言体现着诚信与坚守的时代特征。孔子所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不离日用常形的形上体验,将以更平实、庸常的形态说出极其高明的智慧。思与诗的界限或许在于思仍是人类探求真理的努力,是本真生活的真理、存在的真理。他的诗内蕴深邃,绵细而不乏大气,发人深省,在诗牢牢撑起命运的风景线上,可以看到他照取人性的勇气和把握自我命运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如“以胆识与修养为规/以自我为圆心/人的一生是在画圆/只是每个人所画的圆大小不等”,在朴实的诗语中,给人以理性的思索。

传统文化的现实转化形式

诗化教育,在于以诗化人。文化是人类前行的灯塔。探寻文化,是为了追求文化的意义,探求文化的作用。文化的本体和本质在于“文”,它的作用和意义却在于“化”。教化可以美风俗。不仅好书可以迁化人,好诗更能影响人。“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毛诗序》)专注于传统文化的人间生活化,让传统文化获得鲜活的生命,由此焕发传统文化潜在的勃勃生机。诗化教育的现代载体形式与转换,也是发自他内心的需要,一种做人的自省,一种道德修养,自我教育。然而,他不想教化别人,却恰恰可以教育别人,影响别人,影响社会。评价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不应只看他自我完善的内在价值,还要看他与人为善的结果。显然,用结果主义的逻辑推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不见得完全充分,但却十分必要。立足于实践,创造现代中国文化。实践是文化真正的“源”,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所在。文化问题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学者的话语中,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立足于实践,把握和总结实践中的新成果,中国文化才有真正的创新。在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才是现代文化健康生长的“根”,离开了实践创造,传统文化就成为“历史包袱”。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德凝先生就是一个实干家。凡事重要的在于做,一年容易,十年八年容易,几十年坚持下来就不容易了。德凝先生有一颗美好的心,他把一颗大爱之心给予亲人、给予朋友、给予社会。这些年来,大连市的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就有德凝先生和他的公司的功劳,滨海路、虎滩海洋公园、森林动物园、劳动公园等景观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也成为大连一张张亮丽的名片。他以天下为己任,多年来,他把自己体悟出来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到处宣讲,在企业、在学校、在社区,他现身说法,我们看到一朵朵和乐美善、福寿康宁的花朵正在开放。

诗化教育,是传统文化的现实转化形式。几十年来,他写了两万多首诗歌,出版了《行吟集》《放歌行》《海之韵》《走过红海滩》《记忆的雕塑》五部诗集。他新近出版的《佛典的管理智慧》《儒家的管理之道》更是传统与现代结合,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它让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在理论层面易于理解,在实践层面易于遵循,实践着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

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整合的独特路径

诗化教育,是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整合的独特路径。文化既是对历史的记忆,更是对未来的选择。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必然要有强大的文化支撑。文化的发展,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之外,还能带来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当今世界,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

人类发展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不在于一时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拥有持久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优异的文明素质,在于是否拥有共同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要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就必须培育和形成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样,才有强大的向心力,也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最首要的正是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企业家是先进文化创造发展的一支推动力量,将文化与社会道德建设需要结合起来,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这是正面能量,德凝先生以其正能量抵制那种落后的、平庸的、色情的、充满物欲的文化。

欧洲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场文化活动最终成果是人格。”克尔凯郭尔认为,人之所以腐化和堕落,是由于缺乏内在的精神的自觉,因此,人们就完全陷入肤浅的表面的世俗的人类世界,忘掉了人类的真正价值和人生的真正意义在哪里,迷恋于本质上丝毫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相互争执中失掉了“自我”。美国的卡特总统曾在电视演说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美国正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一条是我今晚所警告的路:走向支离破碎和自私。在这条路上有一块错误的路牌说,‘自由就是人人有权损人利己。这是一条为蝇头私利而纷争不已,终于大乱而无法前进的道路,这注定是失败之途。”

当今社会,商品拜物观念已渗透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以至教养、文化水准很不相同的社会各阶层,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质上竟没有多大的差别。许多民营企业家,发展到一定阶段,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却不知道如何支配财富。德凝先生,在这里别出新裁,他以诗塑造人格,以诗塑造企业,正如他所说“诗之魂,附我身,一生行,一路吟”。他将他出版的诗集赠与他人,赠予社会。他说:“我的诗集,能给朋友们,给读者一点启发,一点借鉴,我就非常高兴了。”诗歌一路伴他前行,让他永远保持一颗纯洁善良、奋发有为的心,使他保持了一双明察秋毫又宽容豁达的眼睛,让他拥有一副勇于进取、刻苦钻研的头脑。

当年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致开讲辞时曾大声疾呼:“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我们的原有家园是什么?是中华文化。我们要以中华文化来塑造人格,呼唤人文精神,呼唤全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事实证明,没有思想根基和道德自我调适,所谓经济腾飞是无本之木。我们要呼唤人文精神,呼唤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呼唤个人对环境、对生态的关心和爱护;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爱心。这是一种大境界,我们应当追求这种大境界。

创造性地承接并转化中国传统通俗文化,在商品化与市场化的过程中保持文化创造和消费的真实的人间情味和具体的大众性格。无疑,这一艰巨的使命只有具有文化自觉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完成。德凝先生,作为具有文化自觉的企业家,通过实践,不仅实现了自我的完善,重要的是他实践了他的企业文化。他以他的诗把他的思想向外辐射,在质朴与本真中用他的净心诗实践着他的诗化教育创新之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大山里走出来的人,永葆大山人的古朴和纯真。几十年的南征北战,从未丢失自己的赤子之心。”正是他的那份古朴与纯真的赤子之心,给读者以至真、至善、至美的教化意义。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马科思·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冒险、开拓、创新既是西方的个人精神,又是西方的企业精神,更是西方的国家精神。我们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丰厚的精神资源,物质资源开采一点少一点,而精神资源不开采它会萎缩,所以,我们应立足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把精神资源与物质资源相结合,就一定会建设一个强盛的大国,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作者系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罗志荣)

猜你喜欢

诗化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新词入诗重在“诗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