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瞿秋白对中共三大的历史贡献
2013-04-29陈雷刚
陈雷刚
【摘 要】在中共三大召开前后,瞿秋白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三大召开前夕,他率先提出建立反对帝国主义联合战线的观点,为中共三大制定国共合作政策做思想舆论准备;他参与三大筹备和部分会务工作,负责起草三大的党纲草案,参加党章的修改工作,并担任会议的翻译,为大会的胜利召开作出了贡献;在会上,他就起草《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和共产国际“四大”的情况向大会作了报告,他积极主张同国民党合作,给予了马林全力的理解和支持;会后,为实现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政策,致信季诺维也夫和积极参加国民党一大、国民党改组试点工作,为促成和实现三大确立的国共合作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瞿秋白 中共三大 历史贡献
瞿秋白(1899-1935)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领导人,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中国革命理论作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在中共三大召开前后,瞿秋白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为三大作出了众多历史贡献。1923年1月,瞿秋白跟随陈独秀率领的参加共产国际四大的中共代表团回国。5月下旬瞿秋白到广州后参与三大的筹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负责起草三大的党纲草案,并参加党章的修改工作,还与张太雷一起将共产国际有关决议翻译成中文,以印发给大会代表讨论。6月12日,瞿秋白以苏俄归国代表身份参加了中共三大的开幕式。在会议召开期间,瞿秋白不仅参与一些会务工作,还就起草《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和共产国际“四大”的情况向大会作了报告;他积极主张同国民党合作,在会上就国共合作问题作了一个十六条的总结发言,给予了马林全力的理解和支持;会议结束后,他身体力行,致信季诺维也夫,并积极参加国民党“一大”和国民党的改组试点,驳斥和打退国民党右派的分裂行为,为促成和实现三大确立的国共合作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率先观察和分析中国当时社会阶级状况,为中共三大制定国共合作政策做思想舆论准备
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1920年10月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记者的身份赴莫斯科工作。“赤都之旅”让瞿秋白有了更多机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他研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苏联革命文献,并参加了共产国际的一系列活动以及国际工人运动,这些革命实践使他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何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比较清晰而系统的认识,瞿秋白由此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革命理论修养较高的一位领导人。1921年5月,经同学、同乡、好友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加入共产党,成为俄共(布)党员,次年转为中共党员。1922年11月至12月,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瞿秋白以中共代表团的翻译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瞿秋白一直随同陈独秀口译会议讲话和笔译文件、大会简报。由于朝夕相处,配合密切,双方逐步加深了了解。瞿秋白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和个人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条件,撰写的具有影响力的社会通讯,他非常熟悉共产国际方面的事务,还认识苏共领袖人物。所有这一切,使陈独秀对瞿秋白十分赏识并寄予厚望。而瞿秋白也十分敬佩陈独秀的思想和学识,认为陈独秀是他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老师,两人可谓是志同道合。因此,共产国际四大临近结束时,陈独秀就向瞿秋白进言:会议结束后,国内还有大量的事务需要及时处理,千头万绪,特别需要你这样精明强干的人啊。安排好这边的事情,跟我一道回国吧!祖国需要你,我们党需要你。瞿秋白听后欣然遵命,决定不再远离现实的阶级斗争,告别驻俄特派记者生涯,跟随陈独秀回国工作。
以青年革命者的形象回国后,瞿秋白就笔耕不辍,以苏俄之行学习到的马列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各类杂志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率先掀起了观察和分析中国当时社会阶级状况之风气。
1923年1月,瞿秋白回国后先是在北京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向导》做编辑工作。很快他就在《向导》杂志发表了第一篇评论文章——《政治运动与智识阶级》,该文认为,中国的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入,二十年前已经渐露崩坏之象……正在阶级分化的过程中”。具体而言,“士绅阶级日益堕落,外货充斥,原料输出,农民阶级更是破产得不得了……商人阶级不但暂时够不上勾结外国资本……而且天天受他的勒索压迫。凡此等份子当然成为爱国派、民治派,因为他们的发展,他们的要求,处处遇见国内国外军阀财阀的抑遏”。①该文初步勾勒出了中国社会阶级分化状况,鲜明地指出了国内外军阀、财阀是中国各主要社会阶级的共同敌人。
在三大召开前后,瞿秋白相继提出了建立反对帝国主义联合战线的观点。1923年6月,在《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一文中,瞿秋白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作了科学的分析,尤其是在科学地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征后指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绝无独立之可能,更决无充分之可能”,以至于“中国资产阶级之弱更甚于劳动阶级”。在此形势下,中国传统农业、商业、手工业纷纷解体,“日渐破产,困苦颠连”,同时,“中国之资产阶级的发展,导源于帝国主义的侵入,亦就不得不成为帝国主义的对抗力”。以上种种帝国主义压迫的力量,“凡能反抗帝国主义的势力,自然倾向于联合,起而颠覆帝国主义……自然而然地促成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瞿秋白还进一步指出,要使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取得胜利,“得最宜于组织最宜有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当能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而行向民族革命。”②三大召开后的9月,瞿秋白在《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一文中系统阐述了革命联合战线思想,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无产阶级远避资产阶级革命或不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教无产阶级:‘因为是资产阶级的就放任资产阶级,让他单独去干。而且无产阶级竭力引导革命到底并且全副精神地去参与。”③他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同各革命阶级和革命阶层组成革命统一战线,共同奋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由此可以看出,瞿秋白早在三大召开前夕,就已经看到了中国社会阶级分化的状况,并运用马列主义原理深刻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及其走向,在国民革命尚未开始之时,就已涉及到了革命的对象、动力及同盟军这一根本问题。瞿秋白深刻地认识到,在“外国资本侵略正在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幼稚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破产的农民、小商人及手工业者必将联合起来,结成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颠覆帝国主义的政治入侵和经济压榨。瞿秋白还旗帜鲜明地提出无产阶级应当争取革命领导权,虽然三大最终没有确认瞿秋白这一提法,但其探索的勇气难能可贵,其敏锐而超前的思维无法不让人钦佩,其建立革命联合战线的观点为三大制定国共合作政策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基础和舆论上的准备。
参与中共三大的具体筹备和会务工作,起草《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为会议的顺利召开作出贡献
1923年1月,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到北京后,暂住在外交部做事的堂兄瞿纯白家里。由于瞿秋白精通俄文且工作能力很强,共产国际代表还展开了一场对瞿秋白的争夺战。时任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的维经斯基致信马林,让瞿秋白到苏俄远东沿海地区协助其做华工工作;而时任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的马林严词拒绝,要求瞿秋白回国协助其工作,并在莫斯科草拟的国民党改组设想中,把瞿秋白作为国民党中央联络部部长和上海党部负责人的人选。最后瞿秋白在陈独秀的建议和马林的争取下,选择了回国。由于他的俄文水平很高,他与张太雷一起在中共三大上为马林做翻译,在会前他还与张太雷一起将共产国际有关决议翻译成中文,三大会议结束后,瞿秋白还主动在黄花岗烈士墓前教全体代表唱《国际歌》。这是瞿秋白利用旅俄经历为三大顺利召开作出的贡献之一。
1923年5月下旬,瞿秋白来到广州参加三大的筹备工作,为方便马林工作,当时瞿秋白与张太雷、马林一起共同住在春园。三大正式开幕前,中央先举行了两天的预备会议,分工起草会议的各项决议案。瞿秋白最为忙碌,他除了负责起草党纲草案外,还要参加党章的修改工作,此外,还将一些共产国际的决议翻译成中文,以印发给大会代表讨论。大会召开前夕,瞿秋白已身患重病,但他仍然每天坚持呆在房间,常常苦思冥想到深夜。
大会召开期间,瞿秋白除了积极参与大会讨论、作会议发言外,还在会议前后忙于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和中央理论刊物《前锋》创刊、出版。前者创刊号于大会期间(1923年6月15日)出版,后者创刊号于大会结束后的7月1日问世。为辅助三大的召开,瞿秋白先后在两个刊物的创刊号上共发表论文9篇、短文3篇以及《国际歌》译词、《赤潮曲》等。《新青年》季刊筹备期间,编辑部几乎是瞿秋白一个人搞起来的,不仅要组稿、写稿,而且自任设计、校对等工作,封面图案均是他一人设计的。马林目睹这些极为感人的情景,充满钦佩和惋惜的心情说:“瞿秋白在最近的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做的工作太多了!”“现在他精疲力竭,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绝不能从事这么繁重的工作。可惜他的健康这么糟。在广州的德国医生为他做了检查,结论是他只能做一点翻译工作。”①
瞿秋白参与会务工作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起草《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党的纲领规定了一个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路线,是党的一面旗帜。马克思曾这样评价党的纲领,他说:“制定一个原则性的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以判断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②一个党能否制定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科学纲领,是衡量这个党是否成熟及其成熟程度的标志。中共在二大制订了党的第一个党章后,也开始着手起草党纲,这就是1923年7月中共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正式党纲。三大党纲草案是瞿秋白起草的,他后来回忆说:“第三次大会的党纲,是我起草的;但是大会之后,独秀同志又修改了再付印的。”他说陈独秀“除文字的修改外,其中重要之点是:(一)‘此革命之中,只有无产阶级是唯一的、最现实的、最先进的、最彻底的力量,因为其余的阶级……改为‘无产阶级却是一种现实的、最彻底的有力部分,因为其余阶级……之下还加了一句:‘一时不易免除妥协的倾向;(二)原文‘……不得农民参加革命不能成功改为‘……也很难成功;(三)原文‘无产阶级应竭全力参加促进此民族革命,促醒农民阶级与之联合,督促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为‘督促苟且偷安的资产阶级。”③从瞿秋白的回忆中,我们不难看出,修改前的句子更多的是瞿秋白个人思想的反映,经陈独秀修改后的句子,在争取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方面及对资产阶级评价方面,态度是非常消极的。在陈独秀修改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这一历史性文献最后形成了九个组成部分。从《草案》的内容来看,其可取之处有如下几点:(一)首次写上“国民革命”的口号,并回答了这一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等问题;(二)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是国民革命中“最彻底的有力部分”的观点;(三)提出中国革命的中枢是农民革命,无产阶级必须和农民建立巩固的联盟,才能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才能取得革命的完全胜利。
三大召开时党尚处于幼年时期,因此起草的党纲草案仍然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如确定以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是三大的主题,但有关国共合作的这一策略方针却未写进党的纲领。三大党纲的起草人瞿秋白曾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一文中说:“第三次大会时的党纲草案,在现在看来简直是不值一笑,很幼稚的”。④虽然起草人瞿秋白对党纲草案的评价很低,但是,《草案》毕竟在前两次代表大会对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了较前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探索,是三大引领中国革命迈进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的一面鲜明旗帜和重要界碑,其历史作用是巨大的。三大之后,中国革命运动很快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也有较大的发展,从“三大”时的420人到“四大”时的994人,增加了一倍多,这与《党纲草案》发挥的指导作用是分不开的。
在中共三大上作十六条总结发言,坚定支持大会通过国共合作方针
共产国际为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于1923年1月作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指出,“国民党与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但“党必须保持自己原有的组织和严格集中的领导机构”。①该决议是共产国际为指导中共召开“三大”确立国共合作方针而制定的,是三大讨论国共合作问题的依据。
1923年6月10日至19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在会上,与会代表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焦点是全体党员要不要参加国民党以及工人运动在国民党内如何发展等问题。以马林和陈独秀为首的一方要求中共党人全部加入国民党,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展一切活动,包括工人运动。他们认为只有与国民党合作,将工人运动也纳入到国民党的工作中,共同推动国民革命,才能壮大党的组织;而以张国焘和蔡和森为首的一方则坚决反对加入国民党,他们认为,发展共产党的惟一途径是独立运动,而不是在国民党内活动。对于会上发生的争执,马林非常不满,斥责张国焘和蔡和森将共产国际的指示忘得一干二净。为了了解中国同志的想法,使大会通过国共合作的政策,他非常倚重瞿秋白,向瞿秋白征求意见:“请告诉我,我应该怎样阐述共产国际提纲(前述共产国际作出的关于国共关系问题的决议—笔者注)中的观点和我在会上对提纲的解释?我是否需要对中国形势做一番分析并将其与其他东方国家加以对比?”瞿秋白回答:“不用这个办法。必须很具体。一些同志倾向于尽可能疏远国民党,必须看到支配他们思想的细微论据。”马林接受了瞿秋白的建议,在大会发言中尽量注意到了那些细微的论据。
但是马林的发言仍然没有改变各执一词的争论局面,随后,瞿秋白的发言改变了这一局面,使大会顺利通过了国共合作的方针。他非常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反驳那些支配反对国共合作同志言论的思想依据。他发言时声音不大,但总能以理服人。马林记下了他的发言,共16条,主要思想要点如下:(1)没有无产阶级参加,任何资产阶级革命都不会成功。尽管现在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是不革命的,但为了自身利益,他们将会革命。(2)只有国民党能把不同的利益统一起来。国民党从一个没有纲领的政党成长为一个有纲领的政党,现在已接近于一支真正的社会力量。我们的职责是领导无产阶级推动国民党,使其摆脱资产阶级的妥协政策。(3)如果我们等国民党发展以后再参加进去,这是不合理的。国民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牺牲共产党。相反,共产党也得到了自身发展的机会。(4)工会运动不同于国民党开展的运动,工会从事的国民运动是有利而无害的,我们可以宣传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这和我们的纲领是一致的。我们不会放弃对工人进行的宣传,它同国民党的工作没有矛盾。要么我们不许工人参加国民党,让国民党得到资产阶级、军阀等给予的帮助从而日趋反动,要么我们领导无产阶级加入国民党,使后者具有革命性,哪种办法更好?②
瞿秋白的发言很有说服力,很快便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志的赞同,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等人也纷纷对瞿秋白的看法表示赞同。这主要因为瞿秋白的发言是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各个阶级的正确分析,既不同于那些否定国民党、否定国共合作的观点,又有别于少数同志片面夸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的力量、轻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作用的倾向。最后,在极少数同志保留意见的情况下,三大最后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这样,建立国共合作的联合战线的方针便以党中央文件的形式确立下来了,中共三大也因最终确立国共合作方针而载誉中共党史。瞿秋白在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完成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23年6月20日马林在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越飞和达夫谦的信中对瞿秋白大加赞扬,说在中国共产党内,瞿秋白“是唯一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是唯一能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实际情况的同志”。“感谢上帝,中国的领导同志陈独秀、李大钊在年轻的瞿秋白同志的帮助下,在代表大会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大家想在国民党内引导这个政党去执行国民革命的政策。”③
为实现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政策,致信季诺维也夫,积极参加国民党一大、国民党改组试点工作
尽管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战略,但瞿秋白对于中国共产党内的形势和整个国共合作的进程有非常清醒的估计。为了推动三大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能顺利实施,瞿秋白本着对革命负责的态度,以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名义直接致函共产国际领导人季诺维也夫,希望得到共产国际与苏联的帮助。他在信中写道:“在代表大会上发现,所谓的‘左派共产党员反对这个策略。这些同志本身动摇得很厉害,他们忽而担心被‘资产阶级民主溶化,主张只有国民党有影响的地方才可以支持它,而没有影响的地方,不必帮助它发展;忽而又认为,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在‘纯粹共产主义的旗号下党不能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政党,建议将共产党改称为‘工人党。幸好这一错误的方针被代表大会大多数人否决了”。从瞿秋白的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出,他极力支持马林的主张,并从理论上论述了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瞿秋白的坚定立场无疑有利于国共两党刚刚形成的合作关系。
三大之后,瞿秋白受中共中央委托协助李大钊、林伯渠等,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商讨国共合作大计,参加作为国民党一大“精神生命”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出席国民党一大,为正式建立国共合作而努力。
1923年7月,瞿秋白开始参与国民党改组试点工作,担任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翻译和助手,曾和鲍罗廷多次与孙中山商谈国民党的改组和国共合作问题。1923年底,瞿秋白还与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鲍罗廷组成国民党一大宣言起草委员会,在宣言起草过程中,瞿秋白是鲍罗廷的得力助手,常常被咨询有关国共情况。在瞿秋白的努力下,工农是革命的基本力量被写进了宣言草案。①瞿秋白为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瞿秋白在会上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此后,瞿秋白经常奔波于广州、上海之间,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领导工作和上海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编辑工作,负责宣传国民党一大宣言、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以及处理其他国共合作的有关问题。不久,在孙中山的建议下,国民党中央设立政治委员会,由于瞿秋白在国民党一大、国民党改组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孙中山委以重任,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参与国民党决策工作。瞿秋白多次出席中央政治委员会会议,讨论设立军校统一训练处,设立大本营政治训练团和北伐等重大事情。在瞿秋白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国民党内之共产派问题草案》,为挫败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作了准备。
瞿秋白为维护国共合作,在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上还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进行了有力的反击,严词驳斥右派的种种诽谤,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打退了右派的进攻。1924年8月15日至2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举行一届二中全会,着重讨论“国民党内共产派问题”。瞿秋白参加了会议,在会上他义正辞严地指出:“若次会议决分立,大可谓共产派发展足以侵蚀国民党;若不分立,则共产党之发展,即系国民党中一部分之发展,何用疑忌?”②瞿秋白的发言击中了右派的要害,得到了中派和左派的支持。
瞿秋白由于语言的有利条件以及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中共三大上表现非凡,并在三大前后作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为三大的召开和国共合作的顺利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认为瞿秋白“在很大程度上已显示出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这绝对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
(作者单位: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