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难忘的往事
2013-04-29许正刚
许正刚
1984年初夏,六安地委根据省委关于“编写皖西革命史,修建纪念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指示,组织编写了《皖西革命史》初稿,并决定召开审稿会,邀请当年主要领导来六安座谈,着重研究皖西革命斗争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对史稿进行审定。郭述申1929年作为中央巡视员到鄂豫皖地区,先后担任过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红二十七军、二十八军政委等职,他不仅是皖西革命根据地而且是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和领导者之一,是这一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因而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当时,笔者作为会议的一名工作人员,承担会议记录和会议报道,因此有机会与他接触。
6月9日上午10时许,几辆轿车驶进皖西宾馆一号楼前,一位身材高大、满头银发、神情矍铄的老人在时任省顾委主任李世农的陪同下走下车来,同早已等候在此的胡泉、李尚德、史元生等地委、行署领导一一握手,互致问候。他就是人们所敬仰的革命老前辈郭述申。
当晚,地委在宾馆召开预备会,向应邀到会的老同志汇报座谈会的安排。当地委领导谈到想请郭老来主持这次座谈会时,老同志们纷纷表示赞成。郭老却一再谢绝,说:“回到大别山,就回到了家,由地委的同志主持这次座谈会好。”坐在郭老旁边的李世农风趣地说:“郭老一直是我们的老首长,论年龄又是我们的老大哥,还是请郭老指导这次座谈会吧!”李世农话音一落,会场上响起一片笑声,郭老也笑了。
座谈会于10日上午正式开始,时任六安地委书记胡泉向老同志们汇报了《皖西革命史》初稿的编写经过、征求意见情况以及需要讨论的问题等,时任省委副书记袁振讲了话。会上一致同意采取个别交谈和大会发言相结合的方法,审查和修改史稿。已是80高龄的郭老视力不好,自己不便动笔修改,便叫秘书郭奉滨读给他听,凡需要修改的地方,由他口授,秘书记录,一一作了认真仔细的改动。15日下午大会上,郭老结合自己当年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抗战期间在安徽工作的经历作了长篇发言,对史稿中关于皖西苏区肃反、王明路线对安徽工作的影响等一些重大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在17日上午总结大会上,郭老又作了近2个小时的讲话,不仅就运用革命斗争历史服务于经济建设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而且就编写地方革命史提出很多具体的意见,他殷切地希望我们党史工作者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会议期间,地委为了请老同志们对六安地区经济建设进行具体指导,还安排他们到金寨、霍山等地参观。去金寨这天,郭老起得特别早,车到金寨县城时才7时整。用过早饭,他即在县领导陪同下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参观中,郭老仔细地观看着一件件展品、一张张历史照片,这些充满历史感的革命文物,把郭老的思绪带回到战争年代,他不时地向讲解员提问:“金家寨在哪里?”“蒋光慈住在哪里?”“双河现在有个桥,过去没有!”“曾中生的照片怎么没有?”讲解员都一一做了回答。参观完陈列馆,郭老拾级而上,来到烈士纪念塔下。他深情地仰望着高大的塔身,又弯下身来抚摸着塔的座基。当身边的人一字一句地念诵着碑文时,他神情庄严,伫立良久。
回到招待所,已是11时了。郭老仔细地询问金寨县小学教育情况、林业情况、群众生活情况和烈士后代生活情况。当时任县委书记何宗新汇报到金寨县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制定的“十年规划”和“十个主攻方向、五个不放松”措施时,郭老激动地说:“金寨山区有很多优越性,如果充分发挥出来,别处就很难赶上。现在省委、地委、县委都有决心要改变老区面貌,只要切实贯彻执行制定的规划,我相信金寨的面貌一定会改变。”他越谈越兴奋,一直到快一点才肯去吃午饭。
下午,郭老又不顾疲劳同专程前来金寨看望他的霍山县委书记金巨保、县长王立祝亲切交谈,听取了他们关于霍山县工作以及请求恢复霍山县为苏区县情况的汇报,还抽时间参观了梅山水库。从梅山水库返回到招待所时,他提出要去看望定居在金寨的红军老战士,何宗新考虑到郭老这几天行程匆忙,比较劳累,便想请梅山红军村的老战士来招待所看望郭老。郭老执意不肯,说:“我到了这里,应该去看他们。”
下午5时30分,郭老来到红军村,几十位老战士纷纷迎上前来,热情地同郭老握手,向郭老问好。一位老战士紧紧拉着郭老的手说:“老政委,几十年不见,我们真想念你啊!”此情此景,令人感动不已。当我们回到六安时,已是万家灯火。这一天从早到晚,进行了许多活动,连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感到有些吃不消,但看到80岁高龄的郭老精神依然亢奋,我们也不觉忘记了疲劳。
时光荏苒,1991年金秋,我和同事段泽源赴京向中央有关领导赠送反映我省130位解放军将军革命生涯的画册——《将星璀璨》时,又有幸见到了郭老。
9月28日下午,我们在北京军区原副政委陈祥将军的带领下,来到郭老的家。郭老得知六安的同志来了,忙从书房里来到会客厅,招呼家人又是沏茶又是切西瓜,要我们休息一下再谈工作。当我们说明来意递过画册时,他立即拿来放大镜,一页一页看了起来,还高兴地说:“战争年代皖西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重大牺牲,许多好同志献出了生命,你们要好好利用这部画册宣传一下安徽,宣传一下皖西,皖西出了108名老将军,是皖西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此时正是安徽洪灾过后不久,他关切地问起六安水灾损失和恢复情况,我们就所知道的情况向郭老作了汇报。当我讲述六安地区人民在百年一遇的洪水面前,为了保护淮河大堤、两淮煤矿、津浦铁路和淮河下游城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毅然开闸泄洪、炸堤时,郭老动情地说:“老区人民又一次作出了牺牲,了不起啊!”陈祥见年老体弱的郭老过于激动,连忙把画册中他和郭老参加党的七大会议在一起的合影照片翻给郭老看,这才转移了郭老的思路。
郭老又看了十几分钟画册,抬起头来问我们在北京工作任务完成得怎样。我和段泽源简单汇报了这次赴京的主要工作,就是受六安地委党史工委的派遣,向党和国家领导人、解放军三总部、各军兵种、有关中直机关、在京皖籍老将军和原安徽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等赠送《将星璀璨》画册,并听取社会对画册的反响,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原安徽省委省政府在京的负责同志万里、张劲夫、李葆华、周子健等都已送到,就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和邓小平、陈云等原中央领导的画册不容易送进去,我们已请孙以瑾同志(清朝状元孙家鼐孙女,中央组织部离休干部)帮忙,正在联系中。郭老听了我们的汇报后,说:“我建议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宋任穷也要送。”他还答应和中央办公厅联系,帮助我们完成给中央领导赠送《将星璀璨》画册工作,并要我们留下联系电话。段泽源写下了我们住在总后勤部第一招待所房间的电话号码,为了保险起见,他又在纸上写上住在总后勤部大院的宿松县老乡吴留万的BP机号码。
晚上,我和段泽源去看望吴留万一家。在交谈中,告诉吴留万我们去郭老家送画册的情况,并请他24小时不要关机,等候回音。吴留万听完我们的话后说,你们俩这次到北京,工作一直很紧张,现在可以放松一下了,明天我安排车子,我们到平谷县的金海湖玩玩。
第二天,我们从住地乘车到100多华里外的北京市和天津市、河北省交界的金海湖游玩。吃过中饭正在休息时,吴留万的BP机响了,经联系,郭老要我们下午3时到他家,安排接送《将星璀璨》画册事宜。吴留万赶紧开车把我们往回送。3时整,我们准时到达郭老家。郭老说,明天你们就不要安排外出工作了,中央办公厅的同志会去你们住地取《将星璀璨》画册。
9月30日上午快11时,电话铃响了,我和段泽源赶到楼下时,中办警卫局的一辆警务车已经开到招待所院内。车里走下一男一女两位同志,我们各自向对方通报姓名后,便一起向车上搬运画册。这时,那位叫李庆波的男同志说,今天不早了,就不带你们去中南海了,你们如果想到中南海参观,等国庆节以后吧,去时到门口,就说找中办秘书一局李庆波就行了,我们到门口去接你们。送走了李庆波他们,我和段泽源一身轻松,深深感到这次赴京要不是郭老等许多人帮忙,我们很难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
1993年春节刚过,陈忠贞、李长福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编委会的嘱托,和我又一次进京,请郭老为该书作序。
这时,郭老已八十有九,身体明显比以前虚弱。可是,郭老为了写好这部史书的序言,几次和我们一起认真讨论序言初稿。特别是2月23日这天,他请来了原炮兵政委张池明,军事科学院姜为民、刘焕义和我们一起座谈。郭老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序,要反映这块根据地的客观发展过程、历史地位和作用、经验及教训,因此要认真琢磨,反复修改。在认真听取了与会同志的意见后,他一口气讲了近一个小时的综合意见,着重指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是千百万人民和很多付出生命的先烈们创造的,全书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突出人民群众的力量,全面反映党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等,史实不能错,评论要适当。郭老要我们把大家提出的意见进行消化吸收,将序言初稿修改好,之后再送他审改。他还请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华清为这本书题写书名。
中午,郭老特意准备了午饭招待我们,他的夫人许云还亲自动手做了酸菜鱼等几个拿手菜。席间,郭老把陈忠贞拉到身边,问起皖西地区贫困面还有多大,水库淹没区群众生活问题解决了没有,霍邱铁矿动工开采了没有。郭老说:1932年霍邱保卫战,千余名红军将士壮烈牺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里的人民……听着郭老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望着他那慈祥可亲的面容,我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在返回住地的路上,郭老的秘书孙法玉告诉我们,郭老为皖西的经济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最近还要他打电话给铁道部,呼吁早日动工修建合肥至六安的铁路……
1994年7月23日下午,我正在起草有关新四军四支队方面的材料,同室的台益燕突然沉痛地说:“郭老去世了......”我心头一惊,看着摆在我面前《人民日报》上刊登的讣告,老人家已于7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了。
后来,我通过电话与郭老的家人联系得知,郭老是于7月14日下午4时在睡梦中病逝的。在他逝世前一天还嘱咐夫人许云,要把捐给大连市教育奖励基金会的1000元准备好。他说过:“对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是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好方法,我坚决支持。”在1992年他曾捐过1000元,基金会成立时也捐过1000元。3000元,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数字,是一位工资并不高的离休老人节衣缩食攒下来的。在逝世的当天上午,郭老还嘱咐许云把他的积蓄拿出来,捐给孝感市教育基金会5000元,要赶早寄出。
郭老逝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其一部分骨灰撒在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工作的大连,一部分骨灰撒在战争年代他同鄂豫皖人民共同战斗的大别山区。现在我退休了,有一个心愿,就是到河南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安放郭老骨灰的地方看一看,向郭老报告,六安到合肥的铁路早已建成,并建成了到武汉的高铁,每天有许多辆动车穿越于大别山区;我还要向郭老报告,霍邱铁矿早已开采,正在建设中的霍邱钢厂明年就可以投入生产……我想,郭老在天有知,听到这些,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责任编辑:徐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