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之外必遭讨伐
2013-04-29王溱
王溱
禁止公款大吃大喝造成浪费,规定一出,措施一上,立即引起广大人民群众拍手叫好,也得到了众多官员的拥护和响应。几个月下来,成效非常明显,公款接待支出大幅下降,许多官员终于可以有自己的时间正常安排学习生活了。
公款大吃大喝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根本的原因除了容易造成腐败外,很重要的是不合情不合理,更不要说合法了。公务不可能没有接待。迎来送往,尽地主之谊,这是人之常情。古人便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理念,吃个便饭,增进一下感情,缩短一些距离,于公于私都能说得过去。但是,接待、好客,总要有个规矩。中央为此做过多次规定:四菜一汤。有的地方单位制定的更为详细,除了接待的标准、形式,连上什么样的酒水,烟,什么样的客人需要几个人去陪,都罗列得清清楚楚。不失为面面俱到,周详缜密。如果按照规定办理,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有微词,更不可能引起反感和愤慨。合情的礼遇,合理的支出,是经得起质问和检查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许多单位派“客饭”,都是在自己的职工食堂里。客人和陪同的领导吃什么,职工看得清清楚楚。没人抱怨,更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应该。然而,可怕的就是规定演变成一纸空文,规矩形同虚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然后再灵活处理。于是,挥霍便滴水成河,迅速蔓延到各个角落。
一桌酒肴上万元不在话下,一场宴请几十瓶酒水不叫喝足。早就没了所谓的标准,完全以请客者的情绪和被请者的身份地位来决定支出金额的大小。什么贵重上什么,什么有名堂要什么,反正不是花自己的。一顿饭可以顶一个职工全年的收入,这算是节约的。在乡间盖几间教室也不过是一顿宴请的费用,但无人心痛,无人感叹,反而振振有词:盖房要犯错误,吃了喝了屁事没有。一段时间,酒场成了交友和辨别识人的场所。一碰就喝,喝了小杯再喝大杯的,够“意思”;喝了客人又喝了全场,不耍滑不耍刁的叫“实在”。至于喝了这场串那场的更是朋友中的“至尊”,会得到酒友们的恭维赞美,犹如赴汤蹈火做出一番英勇事迹一般。纳税人的钱,就这样在酒酣耳热,推杯换盏中流失。
老百姓能不怨恨?闭眼就可以想象出来。凭什么如此挥霍?财富是纳税人用汗水和劳动换取的,就因为有些人手里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挥金如土?喜欢喝茅台,喝拉菲,有钱自己买回家喝,凭什么一句话,一晚上两三瓶下肚,瓶底朝天?喜欢交友,渠道很多。为什么非要动辄摆“面子”,一三五请张三李四,二四六请王五赵六,周日再把亲朋好友叫上撮一顿?不花自己的钱,自然不心痛。但别人会怎么想?于情,什么样的单位需要这样的公关,交际?于理,哪有如此铺张浪费的?于法,哪条哪章规定可以如此放肆?违背众人意志,引起众人反感,激发众人愤怒的,往往是情法理之外。积怨太深,必遭谴责。所以,中央的决策一经出台,立即得到响应,证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挥霍浪费的态度,也更说明了中央政策得人心。
实际上,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得不得人心,能不能发展下去,关键要看符不符合情理。房价居高不下,有的高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老百姓当然有怨气。怎么算也算不出房地产商凭什么要卖如此的价位?一年挣的工资竟然买不到一平方米房子,这样违背现实的房屋价格,怎么能长期维持下去。中央对房地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某种意义上就是从情理上考虑的。国家对烟草价格的调控也是如此。一条香烟,够一个职工一个月的收入。连外国同行都提出质疑:什么样的烟丝如此珍贵,难道用的金丝?天价香烟,衍生的只能是腐败。而对那些真正的烟民来说,天价烟只是一片浮云,仅仅从眼前飘过而已。不可能有谁舍得不吃不喝去买这样的香烟过瘾。国家加以限制,当然赢得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