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历史概念教学
2013-04-29李伏秀
李伏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对历史概念缺乏明晰的认知,严重影响了认知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解题能力的提高。什么是历史概念呢?历史概念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理论概念,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立场和观点、“半殖民地”、“共和政体”、“民主革命”等等。理论概念在历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掌握了理论概念,才能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才能总结和掌握基本规律,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另一类是历史知识概念,它包括教科书里的所有内容。
一、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大纲》中对历史概念有明确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科考试说明》考试能力也有同样的要求。近年新课程高考围绕历史概念进行考查的特点十分明确,如近年试题涉及的谥号、国学、民族主义、三个世界、联邦制、现代化、近代化、全球化史观等等概念。可以说近年历史试卷的难度值不断提升就是由它们所决定的,考查结果显示考生的失分也集中在这些题上。
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历史概念在学科能力中举足重轻,是基本能力中的“基本”。中学历史教师要想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和高考改革的步伐,就必须重视历史概念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上,切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当怎样指导学生形成和掌握这一类概念呢?
二、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
1.运用语言文字知识解析历史概念
要弄清一个概念,首先弄清它使用的基本术语。我们所用之术语一般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出自古代汉语,历经演变;二是外来名词,近代很多词属于这类;三是由原名缩写而成,久而久之,字义尽失。如必修三专题六导语里的“滥觞”来源古词语,指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又如“中体西用”,学生不知道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写,也就难以理解了。
2.运用历史典故解析历史概念
在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概念与历史典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典故,设置历史情境,就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如有关左和右的概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提及到的问题,也是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其实,这与法国大革命的史实有很大关系。这个很多老师已经论述过了,我就不再赘述。
3.启发学生利用概念的从属关系正确区分历史概念
不少历史概念有较多的相似或相近之处,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如题: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列选项对辛亥革命评述不正确的是:A、结束了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有关辛亥革命这一历史史实的评价,答案应该选A。此题的答题质量不高,细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封建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这两个概念的认识较为模糊。老师应引导学生对上述两个概念的关系進行具体分析。明白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的一个方面。封建制度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不仅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封建的经济制度,封建的土地制度以及封建的思想、文化制度等。在我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是以辛亥革命中清帝退位为标志的,而封建制度的结束是以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完成为标志的。封建制度是主概念,君主专制制度是从属概念,君主专制制度属于封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弄错了。
4.整合其它学科知识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知识的重复是分割式学科教学所不可避免的后果,在教学中可以把各学科间的知识整合起来进行概念教学,不仅节省成本,还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如现代中国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这三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哲学常识进行分析与比较,而涉及到国际关系时,我们则可以借助数学中的三角形知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等知识来理解。
5.定义法
对于历史知识概念可以采用定义法。知识概念都有它特定的时间、空间、内涵和外延,定义法就是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给历史知识概念下定义。使用定义法关键是对历史内涵和外延进行揭示,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形成准确的概念,从而在做题时回避各类陷阱。检验学生概念是否掌握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运用概念来分析历史材料。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贯彻概念教学,对学生掌握、巩固历史知识,提升悟史能力,提高历史学科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