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2013-04-29王崧舟

中国德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咨询师头发家长

王崧舟

人可以不信宗教,但不可以没有宗教的情怀,从事教育工作尤其需要这样的情怀。当我提出“教育当以慈悲为怀”的时候,有人以为我信佛。其实,这跟我信不信佛没有必然联系,慈悲为怀,就是教育者的一种宗教情怀。

所谓慈悲,就是要求老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力量的,每个孩子都是可以发光的。你若有一颗慈悲之心,就一定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且能够让孩子看到或发现自己的这些优点和长处,从而获得成长的喜悦。同时,你还要深深感谢这个孩子,正是他唤醒了你内心的慈悲,正是他成就了你精神的成长和净化,这才是真慈悲,我们把这样的慈悲称为“觉悟的爱”。

2011年九月,一年级新生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下踏进了我校的大门。一(3)班的一个孩子马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戴一顶白色的圆帽,脸色苍白,怯生生地牵着家长的手,一双不安的小眼睛东张西望。可是,当你看向她时,她会马上收回目光,低下头去,十分敏感。

第一个注意到孩子情况的人是她的班主任俞老师。

经了解,这个孩子身上果然有故事:她为什么戴帽子?因为她几乎没头发;她为什么没头发?因为她四岁的时候得过一场病,之后就一直莫名其妙地掉头发,以致几乎掉光。她为什么如此敏感?还是因为没头发。因为没头发,家长说孩子在幼儿园就一直被人嘲笑、受人欺负。

开学后,俞老师十分关注孩子的表现,发现她很难融入班级的集体生活。小组活动的时候,她总是退到外围,不去主动参与。上课时,总是躲避老师的目光,不举手,点名发言也是犹豫着轻声说话。下课时,她总是看着别的小朋友玩,在一旁或者拍手,或者独乐。她忘记带东西时,也不会主动去借,总是对老师说:“他们不借给我。”

孩子的家长则是三天两头来学校,不是送水杯,就是送衣服,或者送药。学校的一些活动,尤其是室外运动,家长常找各种理由不让孩子参加,还时常把孩子所说的信息放大:橡皮掉地上了,说是被同学偷了;同学轻轻碰一下,就打电话给班主任,说是同学欺负她。家长每次打电话给老师,总是说着说着就哭起来,担心孩子这个,害怕孩子那个。最后会归结到一点:孩子没头发,可怜!

哭泣解决不了问题,担心和害怕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纠结、更严重,必须找到某个突破口。于是,俞老师和大队部商量,决定邀请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顾问对孩子进行一次心理咨询。

一天,咨询师让她画了几张画,准备对画面内容进行心理学分析,结果让那位咨询师大吃了一惊。

第一,她画的内容很丰富,这说明她是一个很会细心观察生活的孩子;

第二,她的画中每一样东西都有眼睛,这说明她非常渴望与大家交流;

第三,她的画中大家都很开心,连白云也带着笑脸,这说明她的内心其实很阳光;

第四,她的画中每个孩子都没有头发,动物没有毛,地上只有花儿,没有草,这说明在大人的影响下,她的内心也开始在乎自己的头发。(在咨询师的启发下,她给女孩子们画上了头发)

第五,她的画中房子高高的,有许多门和窗,人在门里面,这说明她内心孤独,想与人交流的欲望很强。

这次专业的心理分析,让老师们意识到,原来她很正常、很阳光,原来她渴望交流、渴望伙伴。俞老师还记起一个细节,一次,听家长说她有时候会劝慰妈妈:“妈妈,我这不过是一种病,病好了,头发就会长出来的。”

孩子其实没有什么问题,问题主要来自这个家庭。尤其是外婆,特别在乎孩子的头发,对别人的态度十分敏感。如果孩子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关注下成长,极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变得心理扭曲。

首先需要疏导的,恰恰是孩子的妈妈和外婆。在俞老师和咨询师的引导下,家长终于认识到,把焦点聚集在孩子的头发上是不恰当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是不对的。咨询师说,孩子的头发很有可能长不出来了,家长必须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我们要让孩子慢慢接受事实,某一天,哪怕孩子的帽子掉了,或者忘戴了,也能够保持自然。

日子一天天过去,家长的变化是明显的。和老师沟通时,不再哭诉了;孩子偶尔的郁闷不再和头发相连了;外婆来学校的次数也渐渐地少了;在校门口送别孩子,他们都会笑着大声地和孩子说再见了。

当然,变化更喜人的是这个孩子。课堂上,孩子能够大胆举手发言了;课间活动,她不再旁观,而是快乐地参与了;问她有没有好朋友,她会开心地报出一大堆名字了;她的午饭也开始在学校吃了。

俞老师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丑小鸭”。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把丑小鸭周围的“篱笆”拆掉。

同情不是可怜,也不是施舍。同情是一束光透过另一束光,是一分热去温暖另一分热,是黄鹂和黄鹂的共鸣,是山泉和山泉的合奏;同情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情是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事实上,没有同情就不可能有教育的发生。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普及爱和善良。这就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年前,我校五(4)班有个学生叫沈琦。别看他平时一脸阳光灿烂,似乎全世界就数他最幸福的样子。实际上,他却是个聋儿。他的父母是路边摆摊的,生活十分拮据,除了挣点钱给他装了个耳蜗,其它就基本不管了。

五年级的时候,来了一位新班主任金老师,她很快发现了这个孩子的特殊情况:

第一,成绩全班倒数第一;第二,玩悠悠球全班第一;第三,爱耍酷,没人愿意理他;第四,爱劳动,却没处使劲儿;第五,心地特别善良,却总给人以坏坏的感觉。

金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悄悄地做了一件事—拍照。拍这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一个多月下来,她偷拍了沈琦的100多张照片。

之后,一堂特殊的作文课在这个班拉开了帷幕,作文的题目就叫—《我们家的沈琦》。

当那些偷拍的照片一一呈现在全班同学以及部分家长的眼前时,孩子们震撼了,家长们震撼了,连沈琦自己也被深深地震撼了!金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和家长的面,朗读了自己写的关于沈琦的作文。课堂安静极了,不知什么时候,有低低的哭声传来,大家循声看去,低头哭泣的正是沈琦本人。

那堂作文课,每个孩子都写了沈琦,连沈琦也写了自己。接着是批改、传阅、排版、印刷、装订成册,然后在全班发行。金老师说,这堂作文课,我上了整整两个月!

一天,沈琦拿了装订成册的作文集《我们家的沈琦》来校长室找我。我看完了全部写沈琦的作文,告诉沈琦,这是校长看过的最好的作文集。我说,校长送你四个字吧—止于至善!

很快,沈琦成了我们学校的明星。他开始能安静地看书了,开始主动向科学老师提问了,开始有自己的朋友了,不是一个,而是一帮。当然,他玩悠悠球照样还是全班第一。

一晃三个年头过去了。今年,这班孩子都上了高中。教师节那天,沈琦第一次和几个同学到家里看望金老师。平时调皮捣蛋的沈琦,那天却显得特别沉稳,像个小大人。

他跟金老师聊天,口齿依然不清楚,平静的语调中却带了一点沧桑。他说,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特别狠,他经常被罚抄,有时候要抄到第二天凌晨,每次,班里只有他能认真完成,有时候他还帮着别人抄。

现在,他上了一所职业学校。他说,同学们上课不认真,玩手机、上网吧、吸烟、喝酒,他不愿意这样做。于是,他每晚都回家住,早上五点半起床,洗刷、吃饭,坐六点的第一班公交车去学校,路上得花两个小时。他说,学校不大管学生迟到早退的事儿,但是自己从不迟到。

最让沈琦难受的,是那里的老师。他们都是一些大学生,上完课就走。遇到不懂的问题想请教,都没人理他。他说,他很想换一所学校。他说,他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一项本领,自己养活自己。

沈琦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想起了文章中那个沉重而意味深长的发问:“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沈琦的成长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该拥有一份怎样的教育情怀。是的!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慈悲不是怜悯,不是施舍,不是宗教的专利。慈悲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以无我的爱去唤醒学生的纯净之爱,这种爱是觉悟的爱。我们坚信:教育唯有筑基于觉悟之爱,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心灵。

猜你喜欢

咨询师头发家长
无为而无不为
请移走麻木对我的伤害(下篇)
我的头发『断了』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头发飘起来了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头发剪坏的你可以这么办
家长请吃药Ⅱ
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