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掉辫子
2013-04-29龙德芳
龙德芳
美国一位汉学家说,中国的敌人永远不是资本主义,而是骨头里的封建君臣思想!还别不服气,国人心中的那点小九九,向来并无多大变化:辜鸿铭出席北京大学聘任教师仪式时,拖着一条辫子,学生哄堂大笑。辜鸿铭却不羞不恼,先问了学生一句:“可笑吗?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说完一转身,背对着台下学生,大声说:“请诸公尽兴欣赏。”台下顿时鸦雀无声,因为都被戳中了心中的痛。
试问诸公,今日藏匿于我们心中无形的辫子是什么呢?
全国人大代表王景武说:“我们这辈人很多人从小立志是要当科学家,而现在的孩子都想当官、当公务员,对科学家有向往的人,少之又少。”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价值取向中,升官和发财这条无形的辫子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新中国第一批授衔的少将、老红军甘祖昌说:“我们干革命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推翻一个剥削阶级再培植一个新的特权阶层。”
但到今天,我们能见到大把点头哈腰尽奉承之能的人,浑身透着一骨子浓厚的奴性!即使用纸手铐把他铐上,他也不敢挣脱,挣脱也不敢跑,跑也不知道往哪儿跑!最深重的奴役,在人的内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要让一个人学会世故,学会明哲保身、阳奉阴违、欺上瞒下。自从孔夫子发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圣训以后,捍卫头顶上的青丝,就不只是一种审美的需求,而具有了伦理的意义。清朝统治者更是把剃头束辫作为表示归顺的标志:“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阿Q正传》里钱太爷的儿子,不就因为辫子被割掉而做不了大官吗?保下小命已是万幸。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征,剪除辫子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国民脑袋后面的辫子割了,君权神授的皇帝倒了,鲁迅痛斥的“吃人”的封建专制历史已经过去了——民主精神的苏醒、平等意识的增长,令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为前进而准备着,为追求生命权、自由权和幸福权而准备着。可是,辛亥革命虽然割掉了国人脑后的辫子,但要割掉思想深处的辫子,实现国民素质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当年陈独秀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就气愤地说:“每逢共和革命失败一次,皇权思想便回潮一次。封建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要想存其一,必先废其一,要使民众觉醒,国家强大,就必先将民众心中两千年的这座大山彻底推倒。”
1922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拟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就已经把公民科列入中小学课程,1926年江苏教育会制定公民信条:“发展自治能力,养成互助精神,崇尚公平竞争,遵守公共秩序,履行法定义务,尊重公有财产,注意公众卫生,培养国际同情。”今天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服从国家政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追求自身尊严、独立而自由的个体,作为成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仍然需要不断的自我革命——彻底粉碎封建专制的枷锁,摆脱封建意识的桎梏,永久割掉心中长满寄生虫的辫子。因而,我们仍有必要时刻谨记中山先生的告诫:“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责任编辑:陈 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