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教学回归自然本色

2013-04-29颜林忠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3年6期
关键词:数学课数学知识生活

颜林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在悄然变化着。我们发现一些看似“热闹精彩”的数学课,用学生“肢体”的活动代替了思维的活跃,用热闹的“形式”掩盖数学本质,与真正有效的、原生态的课堂渐行渐远了。有道是:“一堂好的数学课,真正打动人心的,还应该是数学本身的魅力和力量。”数学课要上得多一点儿朴实、真实,少一点儿喧闹和花哨,教师要将数学的“原汁原味”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原汁: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文化”

数学是人类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基石,而且是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与人类文化有着血肉关系。数学文化是数学的“原汁”,是数学的“根”。广义上是指数学的方法、语言、思想、精神、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含数学家、数学美、数学史、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而今,“热闹”却又“去数学化”的课堂教学正在蚕食数学教育的生命。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作出更好的判断。”数学课不应仅仅只是传授数学知识,还应当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对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有所体会,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文化的认识与传承,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数学的美,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历史长河,追寻数学的足迹,经历数学探索,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中的理性、智慧,引导学生领略、品味数学文化的美丽芬芳和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使其养成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原野,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文化的自由天空。只有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融入课堂之时,数学才会显得更加平易近人。

二、原味:数学课堂应有“数学味”

在当今的课堂上,情景感悟、生活回归、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越发常见,课堂也越发热闹,极具“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教师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误读成“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错误地将“数学活动”等同于“活动”,追求活动的多多益善。冷静下来审视、反思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形式活跃了、内容丰富了、手段多样了,但数学的“味儿”却清淡了、失调了、不见了。一些教师以生活化、活动化来取代数学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从片面理解的理念出发,让一些非数学本质的东西充斥课堂,把数学课包装得新潮且“与众不同”,而数学教学却失了真、变了味,学生没有了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数学课就要大打“生活牌”,而不要数学味。一些教师把联系生活当做教学的唯一妙招,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过分淡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研究,数学反倒成了生活的“附庸”,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数学课标》所说的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目的是为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以激发其探究数学的兴趣。然而,“生活”与“数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学的学习不应始终在生活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曾指出:“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数学课中应该是适度地联系生活,数学味与生活味并存,数学课的主角永远是数学本身。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是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要排除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正常体验的非数学活动,组织有效而真实的活动,打造理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课上品出“数学味”,追求教学的实效性。

三、原生态:数学课堂应“绿色低碳”

当今“绿色低碳”的理念正在改变着人们固有的生活及思维模式。用“绿色低碳”来审视一下课堂,理想的课堂呼唤返璞归真,洗尽铅华,夯实基础,让每一个孩子愉悦地学习,用较少的时间、较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1.低成本:低投入,高产出。

数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着课堂不应是表面上的热闹与华丽,而应是“简约与适度”的高效课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只求切合实际,容量不大,贴近教材,紧扣中心。教育技术手段、情境创设在教育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要力求不折腾、不浪费,主题突出,重点突出,应以人为本,从“学情”出发,恰当、合理、适度使用课件,避开非学科性的活动,让它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来发展学生的能力。“绿色低碳”来自于简单适用的教学情境,简单适用的课堂结构,简单适用的教学手段。

2.低能耗:高教学效率,可持续发展。

“课堂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师要在精心设计教学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时机,多给学生一点儿表现自己的机会,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猜想、验证、想象、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让所有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指导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放手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参与学习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知识与方法。凡是学生能自学明白的,教师决不讲解;凡是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发现、解决的,教师决不暗示。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灌输少一点,学生的自主多一点,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最终实现教学高效、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境界。

让课堂教学回归“常态”,还数学教学以“自然本色”,让课堂少一些造作、少一些干扰,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呈现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课堂,是通向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之一。

责任编辑:赵关荣

猜你喜欢

数学课数学知识生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有趣的数学课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漫生活?阅快乐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生活感悟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