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学作品渗透财商教育
2013-04-29陈杨慧
陈杨慧
早在2011年12月,在中国教育学会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的联合领导下,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小学财商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组成立并开展了一系列推广普及财商教育的读书实践活动。作为子课题实验学校,我们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有关财商教育的读书活动。除了组织学生阅读课题组委会撰写的财商读本《财商伴我成长》,还指导学生品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欧也妮·葛朗台》、《威尼斯商人》、《远大前程》等等。
财商(Financial Quotient)最早由美国作家兼企业家罗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提出。 Financial一词,在英文中译作“金融”,清崎的本意是“金融智商”,在传入中国后,被转译为“财商”。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财富及财富倍增规律的能力(所谓的“价值观”);二是正确应用财富及财富倍增规律的能力。财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学家们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美国教育基金会会长夏保罗先生,这位为世界各国培养出1000多名CEO的教育家说:美国许多家长在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在孩子IQ(智商)、FQ(财商)、EQ(情商)的教育培养中,FQ(财商)的教育培养最重要,要想子女成才,就一定要从他们青少年时期开始进行财商教育。
中国财商教育的助推者汤小明认为智商、情商、财商一个都不能少。当代生活中,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能力不可或缺的素质。智商是一个自然人接受新知识领会新知识的能力,情商是一个社会人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能力,财商反映的则是一个经济人创造财富的能力。财商是一个人判断财富的敏锐性,以及对怎样才能形成财富的了解。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
在近一年多的有关财商教育的读书活动中,我们的学生在品读《欧也妮·葛朗台》、《威尼斯商人》、《远大前程》等文学作品后,对于金钱观的理解更加透彻。我们作为家长、老师,都要认识到培养孩子的财商并不是有些人认为教孩子如何赚钱,像欧也妮·葛朗台、夏洛克那样一味追求物质和拜金之类,而是指导他们正确认识金钱和财富,合理规划使用金钱。我们从学生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后写的一些读后感中发现,他们已经领悟到人在积累财富时的快乐远远比不上与人分享财富的快乐。给予也是一种智慧,培养学生的财商,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让他们学会像“守财奴”欧也妮·葛朗台一样地生活。在高中这个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我们在着力培养他们理财能力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去对待自己可以获得的财富。在自己可以施用的范围之内,也要教会他们学会分享、学会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他人帮助,从而对社会有所贡献。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比较富裕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们,很少有机会体会到贫困所带来的艰辛。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一方面帮助学生有所认识,将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我们学校是国家级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财商教育的实践与探究”实验学校,承担子课题“基于实践的中学生的财商教育途径探索”研究任务。作为一名高中的英语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时,不仅仅提高了他们英语阅读的水平,而且更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作品中各色各样的人物的金钱观,进行了情感体验的同时,注重了品德培养和财商教育。通过品读我们推荐的英美文学作品,学生们交流读书心得,探讨书中人物的金钱观,潜移默化地达到了财商教育的目标。我们高兴地发现,学生成长了许多,他们不再乱花钱,他们学会记账、列购物清单、进行价格比较。财商教育读书活动让学生学到了理财技巧。
财商教育活动就是一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他们正确认识金钱和财富,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引导他们体验和管理金钱的实践,也是引导他们学会追逐梦想和管理人生的生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