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影视作品,鲜活历史课堂
2013-04-29张英
张英
【内容摘要】影视作品引入历史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影视作品引入历史课能升华情感,震撼心灵;影视作品引入历史课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在光影世界中,再现了历史的真实现象,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历史画面,光影中的历史往往是认识历史的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关键词】历史教学 影视作品 教学效果
近年来,影视产业节节开花,风生水起。历史影视作品能为历史教学开拓无限广阔的天地,也为历史教学带来无限美妙的风光。恰当地选取影视作品服务于教学,来鲜活了历史课堂,意义重大。
首先:影视作品引入历史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指出:“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让受教育的对象产生兴趣,赋予历史令人怦然心动的特点,使历史永远兴趣盎然”。对中学生而言,特别是政治、历史学科,任何讲大道理的教育,都难免会受到心理对抗的厄运。能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等课程资源,教学中配以声情并茂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必將会使受教育者在影视欣赏活动中被潜移默化,悄悄地受到陶冶,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2009年集结170多位当红明星出演的电影《建国大业》是非常好的作品,它以空前的阵容规模和宏大的史诗框架,演绎出共和国那段波澜壮阔的诞生历史,保留了历史的厚重,还原真实,但又让人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那些已经远离这个时代的人和事件饱含的激情。《建国大业》中,新中国建国史上的所有政治人物也几乎悉数粉墨登场了,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把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所记载的历史进程给观众捋了一遍,所以把这部电影称为史诗般的影片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许多90后影迷感慨,“如果历史课也能上得这么精彩,我一定会爱死历史的。”更有影迷直言,“这部电影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要回家翻翻历史书,看看这电影拍得靠谱不?”
在1949年的那场巨变面前,一切语言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对于年轻的80、90后,早已厌倦了革命历史课上的字正腔圆,我们必须承认,许多学生昏睡在课本中鼾声大作,可看完《建国大业》之后,许多学生竟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迫不及待地在网上翻查历史资料,以图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利用电影的影响力,提升青少年对历史的兴趣,这是一件好事。恰当的截取影视作品,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影视作品引入历史课能升华情感,震撼心灵。
影视作品能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令学生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震撼。
2011年正逢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系列纪念影片纷纷上映,其中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的《十月围城》有超强震撼力。《十月围城》惨烈悲壮,观影中,许多人不禁泪流满面,不知何谓;观影后,许多人在电影的余感中澎湃。
从什么时候开始,连好孩子们也开始什么都不相信:不相信有人会为了主义而慷慨赴死;不相信有人会大公无私舍生取义;不相信有人立志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一直以来,我不喜欢革命,我恐惧它巨大的破坏力,我厌恶它的血腥后果,我讨厌它可以随时成为攻击异己的工具,我更憎恶它随时变化的面孔,吞噬自身儿女时比吞噬敌人更加凶狠。可是,我看《十月围城》却被电影中孙中山的一段独白给触到。“十年以前,一个学生在这里提问:何为革命?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
应该说这是我见过的关于革命最好的解读,它让我在某种程度上,终于和“革命”这个词握手言和。
《十月围城》就像一堂历史课,一种激烈真实的方式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让我们读懂了那些为了我们而牺牲的人们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行为。我们可以厌恶革命,可以反对主义,但是对于革命者,对于为主义而赴死的人,甚至被主义吞噬的人们,我们心怀尊重。而当尘埃落定,那些仙去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后人去仰望和铭记。“辛亥革命”不再是冷冰冰的名词解释,这是一堂最好的历史课。
再次:影视作品引入历史课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科能力的考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途径,从不同层次多角度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论述能力,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热播剧《走向共和》最大的贡献是更新了国人久已被禁锢的历史观和思维方式,构造的人物摆脱了过去脸谱化,程式化,正邪一看即知的窠臼,使历史人物比较丰满的呈现于观众面前,是难得的佳作。它至少让我们又一次了解到慷慨激昂的抵抗派可以是怎样昏庸、腐败;高调的“爱国者”可以怎样误国祸国;自命的“清流”可能只会清谈;金玉其表可能是败絮其中;而万人唾骂的汉奸卖国贼也很可能是真正以苍生为念、忍辱负重的实干家;让我看到在中国任何一种变革的企图都会遭遇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曲折和艰辛,也看到共和革命的理想也可以因革命者人性的弱点而与起始的初衷南辕北辙、甚至无可挽回地步入歧途。《走向共和》还原了相当一部分的历史真实。它让我们重新思考、用自己的心智去思考。
李鸿章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他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大污点:①卖力镇压太平天国;②甲午海战的失败负有责任;③出面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走向共和》让一个真实的李鸿章活了,我们看到了他在奉命签订《马关条约》时身心的煎熬和痛苦。李鸿章去日本马关谈判,被日本浪人打了一枪,正中面颊,血流如注,但李鸿章没死,日方让步,将向大清索赔三亿两白银改为两亿两。在日方同意减少一亿两赔款以后,李鸿章要求再酌情减免。皓首老人家为此一直和东洋人磨到了掌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日方不肯,又说减少两千万两也行,老人竟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对方仍不为所动。《马关条约》是国耻,李鸿章也视之为个人的奇耻大辱。他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及至辛丑年间,这个注定要为中国历史的耻辱承担重荷和骂名的悲情老人,在他的风烛残年再度远行去收拾腐败无能、狼狈逃亡的清政府丢给他的狼藉残局。本该颐养天年的耄耋老人,身心又一次在屈辱的谈判桌上经受了最后的忧患、煎熬,就此呕血不起,遗恨绵绵地走完了他七十八岁的风雨人生。
我在活动课上陆续播放了《走向共和》精彩片段,教学效果非常好。电视里,镜头切向了战争失败后的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看完这一幕,教室里静悄悄的,李鸿章的这段台词,让学生们思考良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历史,会有不同的结论,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从而得出的交集也许就是最接近歷史的真实历史。增进历史的透明度和真实感,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算是补上了一次真正意义的历史课。
培养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打破依赖教材,死记书本的陈旧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情景地思考问题、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的深度、广度。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使他们多角度分析问题,指出问题,发现矛盾,进而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作为现代人,以理性的思维对待人物,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充满智慧!
总之,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过去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能再现。历史课如单凭教师的语言描绘和阅读较抽象笼统的教材,是达不到“身临其境”之感的。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升华学生情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我运用影视作品于教学中,收益匪浅,获益良多。
当然了,影视作品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对教师也有基本要求:
(一)教师应具有获取影视资源的能力。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上资源成千上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影视资源,包括查找、下载、编辑影视作品的能力。
(二)利用影视资源的时机把握。在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只有需要的时候才用,如果滥用影视资源,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喧宾夺主,弄巧成拙,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三)用影视作品应善于设问、启迪思维。在涉及到需要影视资源的时候,应该先给学生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样才能达到利用影视资源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影视作品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对学习历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相信影视资源的优越性会更加发扬光大的。
【参考文献】
[1] 于友西 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
[2] 张荷 著.《高中历史课改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国市场出版社,2012年7月.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