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13-04-29许琪霞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体验式情感课堂教学

许琪霞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如何培养独立自主学习、继续创新性学习的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不断探索的课题。身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改教学革新理念引导下,在语文专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明确自己责任所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探求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策略,深感“体验式”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检验学习效果并乐于继续学习,是一种相对比较有效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的新概念时,“体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词。体验是主体通过一定的对象而产生或感受到的感觉、体会,是主体的亲身经历,是主体所感觉到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经验世界。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关背景,创设研习情境,师生合作交流,学生相互感悟,最终获得心理觉解与情感体验。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阻碍,繁重的教学任务、高考应试的要求,使“体验式”教学难免流于形式,课堂出现一种表面的热闹,学生思维肤浅、人云亦云,言不由衷,整个学习过程缺少感情投入,对自己的学习不负责任。所以如何 把“体验式”教学从概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体验”是发生在课堂上,而对于教师而言,则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探求挖掘学生学习潜能途径,为学生自觉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构建和谐课堂,烘托体验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以己为尊,先入为主地引导学生被动接受预设中对课文的确定解释。这种“以己为尊”的教学导向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感悟,必然会禁锢学生的思维,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情感具有情境性,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让自身付出真实的情感,并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感情联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与老师建立起情感上的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推进情境的架设,而不至于让体验式教学变得做作、虚假。要做到“以境育情”,首先要尊重学生,努力创造一个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心与心的碰撞的过程,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具备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等积极情感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合理设置问题,激发体验欲望

走进课堂之前,教师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理念,为什么而教;二、内容,我要教给学生什么;三、方法,怎样使学生乐学会学自主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来思考,而不是“我自己怎样教才顺手”。对于教材,需要我们去研读、吃透,找到教材最具个性的地方作为突破口;对于问题,要合理设置,少而精,一问或少问为纲,纲举目张,提挈全篇。问题不能多,多了就等于牵着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走,学生缺少自己探究的乐趣与成就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在问题的大背景下,激疑让学生自己思考探求,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自体验研读文章的快乐与收获,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而教师的一个大问题会如一棵大树的主干,最终开枝散叶,学生汇合集体的力量会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解读文本,获得认知,真正得到来源于自己灵魂深处的美感体验。这种收获不仅是对文本本身的挖掘和认识,也让学生获得或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更带动了对人生、生命本质的认知与思考。以《荷塘月色》为例,课前我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比赛,分小组找出课文描写荷塘景色的语句并简要评析。总结之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何夜晚来到荷塘,写出这样的荷塘景色?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比赛的形式有一定激励作用,但对问题本身的探求欲使学生积极深入地研读课文,认真批注点评,主动查找资料,互相询问讨论,最终学生从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风格、散文创作的规律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若干问题并完全自己解决,而且每组写出了像模像样的文案。课堂上没有学生游离于学习氛围之外,也没有学生跟着老师提问被动的回答,课堂不喧闹不争吵,有质疑,有解答,有讨论,有阐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三、开展对话教学,丰富情感体验

体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生命的、精神的对话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它以情感为核心,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课堂教学成为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的一个流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促使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走向更高层次。阅读的兴趣在其中得到激发,阅读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情感达到有机交融。

例如教学《赤壁赋》时,我提出下列问题,引起学生先后讨论,并展开对话,交流各自感悟:(l)学了《赤壁赋》后,苏轼的达观对你有何影响﹖(2)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心境﹖学生讨论认为,面对逆境,我们的眼光要长远一些,胸怀要宽广一些。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你怎样看待。还有的学生认为: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有的学生认为:苏轼的人生观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还有的学生认为:苏轼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去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而苏轼的思想从本质上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这样的对话讨论确实能够引发其他同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的话语就是师生思维碰撞的主导点,一旦具有霸权色彩,学生的言说欲望就会被抑制,就很难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言说交流环境。要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一要排除无价值的浅层次的问题,二要剔除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问题,三要避免出现误导的问题。在课堂讨论问题时,允许学生出格,尤其珍惜学生的灵性表达,让自己的思维与学生保持同步运动,随时灵活地关注学生话语中可能迸发的思维火花,尊重学生的个体心灵体验,这样才能保护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的热情与信心。

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具备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等积极情感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 唤醒责任意识,促进思考体验

考查现在高中生的思想状况,大多懒于动脑,疏于思考,爱学习的学生也由于学习压力大而不愿意多动脑,往往等着老师教什么我接收什么。长此以往,“自主学习”难免又成一句空话。另外,语文课堂对学生可能是高中各学科中最无吸引力的,因为这里的基础知识、名词术语学生早已不生疏,写作规律也成了老生常谈,教师的话,教师的批语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别说调动其学习的热情。这种“木讷”的教学如一潭死水,需要注入新的活水,激起浪花,创造生机。那不能看教师唱独角戏,我以为只靠外在的一些学习形式的激励,甚或教师的问题激疑都不够。一定要学生有自觉意识,教师的责任还在于“唤醒”,不仅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更要唤醒学生的思考,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师怎样去唤醒?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去认知各色人生,通过写作认识各种人生道理,思考生命的价值,思考存在的意义。告诉他们我们的语文课堂并不是咬文嚼字,也不是饶舌的琐碎分析,而是使我们成长的一个大课堂,在使我们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整个教育链条中,语文学习也有这一个责任和能力,通过语文学习我们会获得健康的精神,文明的教养。教材中,那些优美的文章,那些伟大的名人,高山仰止,无不是我们成长的引领。写作教学中,其审题训练即是调动学生思考体验的很好的机会。各色的社会现象触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发表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明辨是非,收获道理,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充分还学生的发言权,张扬个性,发表意见,说出真我的思想。当然,此时教师要把关,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还可以通过尝试互相批改作文让学生亲自体验写作的甘苦,“当局者迷,旁观都清”,让学生在互相鉴赏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增进了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置身于与学生相对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同时教师须挖掘适宜学生情感体验的文本内涵,调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体验。同时,课堂的开放不等于无序,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等于无政府状态,教师要承担一个学生智慧的开发者与学习方向的引导者的角色,切莫矫枉过正,失去教师主导者的位置,使课堂放任自流。

猜你喜欢

体验式情感课堂教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