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2013-04-29徐晶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导语书本课文

徐晶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事业20年,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普遍蕴含着美好的情感,大都是人文性很强的作品。对于尚处在少年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让书本中浓厚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不仅更能引起积极的思考,在课堂上达到和教师、学生、书本之间和谐的三方交流和深入的探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懵懂的心,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向上的成长。这种倡导“感同身受”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加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品读,获得与课文相一致的情感体会,然后在课堂上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联想,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和品位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联想呢?就此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总结了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巧用实物、新媒体资源,寻求书本外的助力

在语文教学中,只凭借书本和文字是万万不足以满足教学需要的。这时教师可以寻求书本之外的两大助力:

1、实物,包括模型、标本等。

2、新媒体资源,包括录音、录像、网络视频等。

利用这些工具,教师可以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利用阳光明媚、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巧用课堂导语以情导情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导入,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如果能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头就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高兴而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成功的艺术。

例如在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对于作者的经历和她写作此文时的心情并不知晓,而不了解这些,就不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也就无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此时不妨将对背景与作者的介绍作为课堂导语: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痛苦(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茂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了解了这些,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就会知道作者的心境,产生同情心理,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感同身受“的高效学习状态。

同时,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三、巧设悬念,创设疑问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同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也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四、巧用朗读技巧与肢体语言

语文教学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它们都是以文本为载体的艺术品,离不开声音的表达。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所用的语言是生动美丽的。俗话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读的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在教学中当你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时,你动听的声音如仙乐一般传入学生耳畔,你传达的文情,才情如丝丝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的情感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产生共鸣,道德之苗也随之潜滋暗长。如朗读《背影》、《最后一课》这类课文,效果更明显。

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描摹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悦之情。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六、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条条大路通罗马,总之无论是哪种方式方法,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一堂课中发挥最大的潜能,让学生爱上课,上好课。

猜你喜欢

导语书本课文
玩转书本
导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打开书本
背课文的小偷
阳光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