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2013-04-29汤冬梅
汤冬梅
语感主要是指人对言语的感知、领悟和对语言文字的迅速理解能力,是构成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郭沫若先生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和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再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学重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将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和大家交流一下,以便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
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祖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古今的文学宝库和科学宝库中有无数用祖国语言文字写出来的珍品。要学习这些珍品,首先要爱这些珍品。努力地学习古今作家经过反复推敲而写下的不朽作品,体会语言文字在表达意义上的精妙之处,就能从祖国丰富的文学遗产中吸取养料,也就能对作品的深度和词语的性能具有敏感性。所以,只有对祖国文字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去感悟,去品味,去研究,才能为培养学生语感奠定基础。从而更深刻认识但祖国文字的精妙之处,更增加对其研究和探讨的兴趣。中国文字,言简精骇,与此准确更是一大特点,所以,要从文字入手。激发学生最基本的意识。
二、要加强朗读训练,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多读多写的方法,可以说就是语感教学。“书不厌百回读”,只有反复地读,才能够产生深刻的语感。对于一些较好的名篇要背诵。如能有感情地背诵出一定数量的名篇,就能大大增强自己的语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课文,语言优美,更适合学生去背诵,这样,不仅扩大学生的积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低年级的课文,应争取上学生全部被下来。例如,在讲《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朗读时,抓住文中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句子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悟文中语句的准确,在想象中感悟美景,时感情得到升华,再让学生结合理解,把课文背诵下来。从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感。朗读要读准字音。不因如此,还要重视语调。朗读要求正确读好词句。如词和词组要连读,要把长句当中的句子成分读得完整,不可以打乱等。严格训练词句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结构,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如果学生遇到一个句子在造词方面有什么毛病,读起就来不顺口。学生可以凭借语言直觉来判断正误,这样语感就容易培养起来了。在加强朗读的同时还必需和想象结合起来。读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通过认真的阅读,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活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准确而又迅速地抓住关键问题,运用语言的呈现的表象,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再现描写的形象,帮助学生加深对所描写事物的理解,从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习语言离不开观察。离开观察,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就难以联系起来,就难以产生语感。发展想象力也是培养语感的需要,一般文章的内容总是不仅限于小学生直接见闻的范围。在阅读时,要根据语言文字对某种事物的描述,通过再造的想象,再现储存在脑子里的表象。必要时,还要通过创造性想象、扩充、丰富文章的内容。想象力差的学生是很难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意境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三种基本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生有利一定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这三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预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例如,在讲《一株紫丁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情景图,感悟老师坐在床前辛勤工作的场面,感悟到老师的辛苦,从而为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做一下铺垫。然后再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学生对老师所作的一切,想象学生对老师的爱,想象师生之间那份爱,从而使感情得到是升华,并有读来展示出来,使学生的情在读中展示出来。最后再让学生发散思维,结合文中的语句,让学生明渠学生对老师的爱有很多种,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文中的节奏,在自编小节。最后让学生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中,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感情,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我们爱你;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节日快乐。结束本课。
总之,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要从兴趣出发,从基本的字词出发,从遣词造句出发,从读中感悟出发,让学生从读中激发兴趣,读中感情升华,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积累词汇。从而迅速的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