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2013-04-29石玉泉
石玉泉
“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的美”。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远离文本、旁逸斜出,纠缠不清的局面有之。学生“活跃”了,课堂“热闹”了,但是表面的浮华终究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那么,如何使课堂成为富有灵性的资源,引发情思交融的心灵碰撞,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
一、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观念
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这是时代对教育者的要求。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深刻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做到遇事胸有成竹,旁征博引,顺利解决教学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观念决定行动”。优化课堂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来武装自己,把对现代教学理论的吸收与教学观念的更新注入教学之中。依据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学中必须树立以下观念。
1、主体观。教师因学生而存在,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活动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因学论教,因材施教,把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反馈矫正观。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构成的信息交互系统,只有依据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反馈矫正,才能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中的失误,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着眼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个体,他们各自所处的环境、经历不一样,基本素质、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等也是有差异的。因而现代教育教学观要求,教师必须以人为本,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不断去反思并改进教法,探索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也只有改进教法,课堂教学的优化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条件和对象的实际,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单一,而应丰富多样:在信息传播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播状况,采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传播信息,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立体传播的网络式传播方式,使学生接受和输出信息的量和质都能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组织方式上,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个别辅导教学等,实现多种形式的组合;在教学活动方式上,要做到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一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方式。
其次教学方法要科学适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表现在:(1)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达到有机统一,得到优化组合。(2)要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书,手中有法,心中有数”。(3)要充分反映教学规律与原则,确保课堂教学得法。
三、着眼学生,精心设计预案
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把教学资料作为唯一的参考,以一种“想当然”的思想指导着备课的思路,漠视了教学对象的存在,没有认真分析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学习习惯等实际状况。作为一线教师,长期和一个相对固定的学生群体打交道,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预案,实施教学。
一是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应研究在相对稳定的年龄阶段内,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心理,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拉近教师、学生和文本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里,积极参与、主动融入。
二是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应研究学生学科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等。
三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应研究不同班级的学生学习特点,学生整体上是呈激情式的、还是沉稳式的,有哪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良好的习惯,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速度快,有哪些学生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地点拨和提携,或者是开开“小灶”等等。
四、着眼课堂,灵活教学流程
教学预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案设计的路径,实施既定的教学流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过程。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群具有勃勃生命力的学生群体,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有可能按照课前的预设,在教师的引领下顺利达成,也有可能会在接受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偏颇,“卡壳”“冷场”甚至滑离课堂教学的现象,往往会让教师措手不及,陷入“尴尬”的境地。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就需要教师不要拘泥于教学预案的规划性,要从课堂的实际出发,即时生成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步骤,控制好教学的节奏,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并将这些“意外”及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灵活加以运用,促进更有效的课堂生成。 如《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段,正当学生为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胸襟折服时,冒出了一个另类:“老师,前文的蔺相如机智勇敢,这里他为什么这么傻,采取这种自取其辱的下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苦思冥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以既达到目的,又不受羞辱。有的说:“蔺相如可以登门造访,晓以利害关系,相信廉颇也会通情达理的。”有的说:“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和廉颇讲理,光明磊落地说服他。”还有的说:“让赵王找个茬治治廉颇,再由藺相如出面求情,获得廉颇的感激。”……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以退为进”,让廉颇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效果远比指责、争辩、欺瞒好,这就叫“策略”,蔺相如就是这样一个立足智慧,做事有谋略的人。对话,使教学如“剥笋”般层层推进,如“织网”般丝丝入扣;生成,让课堂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五、着眼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明显存在以分数定优劣的弊端,它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考试进行,根本不考虑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为此,我们应从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评价,构建开放式的评价体系。
1、“多元”评价。“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我们的评价要走向更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阶段。例如,让口试、笔试相结合,口试即平时发言、朗读、口语交际;笔试即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单元测试、学期测试。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2、激励性评价。学校是培养信心和勇气的摇篮,一切教学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不断地激励学生是提高信心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行进真诚、热情的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例如,读一篇课文,不仅要评一评谁读得正确、有感情,还要评一评谁口齿清楚、速度掌握得好,甚至还要评一评谁的朗读姿势正确,谁在哪方面突出就给予鼓励。又如提出思考问题时,要给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经过思考,并学会敢于表达自己看法,老师应能以 “你是个爱思考的小男生”,或“你很会预习”,或“你太细心了”,或“你说得非常准确、全面”,或“你回答得虽然简练,但不太全面”等等来加以评价,效果将会更好。试想,听到“你太细心了”,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不细心吗?听到“你是个爱思考的小男生”,他在以后能不爱思考吗?听到“但不太全面”,他再回答问题时能不考虑从多角度看问题吗?否则,只能让学生沾上学习浮躁思想。
3、重过程评价。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收集能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阅读记录、自编小报、优秀作业、教师评语、家长评语、自我评价等,并定期开展成长记录袋的交流展览会,把家长也请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与家长、家长与老师的沟通。
综上所述,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法,还要在紧紧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制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优化教学,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对学生的唤醒和尊重、师生视界的融合和内心的敞亮。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最大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