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2013-04-29李坤
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地局面,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教育方法从“粉笔+讲解”向最大艰度的学生参与转变,是当前语文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把课堂教学过程 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呢?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作了大胆的尝试。
一、课堂教学中学会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可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问题探究法,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提出问题需要借助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种方向去探寻方法、途径,去求取更多、更新的答案的思维方法。求异思维的特点是不因循传统,不墨守成规,打破心理定势,摆脱旧的联系,多方向,多角度,“海阔天空”般地求新求异,尽量多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答案。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意蕴,是指导学生走上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起步阶段。
二、比较阅读中应用探究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由此可见,兴趣是实验教学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一种兴奋剂。教学时,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及时抓住学生心理,利用兴趣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诱导学生尽快地进入一种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热情境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 ,筛选出诸如“闰土前后性格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杨二嫂为何从‘豆腐西施变为‘圆规?”“‘我为何两次在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展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这种在比较中探究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都成为研究者。
三、创新写作中运用探究
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阶段目标提到:七到九年级“写作感情要真挚”“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儿子的要求是:“力求有创意”“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养成观察、积累、思考和多写多改的习惯”;《考试说明》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有个性特征”。可见作文教学的要求很高,作文教学至今依然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痛,平时学生能对一道理化题刨根问底,乐此不疲,却对语文课后练习的作文题视若无睹,不闻不问。写作文学生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破钢笔杆”,作文收上来,千篇一律,形同克隆,“写作难,难于上青天。”要改变现状,必须加强研究性写作教学。概括地说,就是要打破时限,拓展空间,交流情感,创新思维。
四、欣赏名著中善于探究
欣赏名著主要是指研读文学作品,要求师生扣住人物形象、文学语言、艺术技巧来探究学习。如一位高中教师在上《雷雨》时,就着重和同学们探讨周朴园的性格,大多学生认为他是一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人。有位同学却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大家联系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者剧本,甚至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反复思考,并交换个人意见。最后有一位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周朴园本身就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他年轻时与鲁侍萍的相爱,本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的表现。如今他这般冷酷是受环境所迫。他仍然保留着侍萍留给他的旧衣物、相片,可见他残酷的背后还保留着一丝对年轻时的爱情的留恋。他本性是善良的,却被封建制度所毒害,在他心灵的深处还是爱侍萍的。”学习这类课文,就可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积极性,扩大阅读量。有人说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意味着文明的短暂和浅薄,但拥有名著却远离名著更是可悲,它意味着自动远离高尚和不朽。
五、情感体验中渗透探究
学生的思维之舟由自主确定的探究目标引入航道后,其阅读便进入了感悟性阶段,即敏锐地捕捉信息、联系旧知识紧紧追思、结合文境循序探寻,体味文句蕴涵的跳荡情感,在大脑中变平面文字为立体的形象、美妙的意境、鲜活动感的画面。在这中间学生思维的尝试和叩问,则需要教师含而不露,给予适时、适度、适量的点拨,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幡然顿悟,成功跃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境界。语文不同其他的学科,它是一门社会性、人文性的学科,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得要求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进入研究的状态,去感受所学习的内容的存在。只有让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对语言的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对语文某一领域的感悟甚至顿悟。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认为,在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后,无论结果是否达到,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是无形而珍贵的结果。什么是素质?这个结果就是素质。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尝试、探索和创新,不断地积累、总结和交流取得的成功经验,使探究教学模式日趋合理和完善。
姓名:李坤
电话15912004715
地址:云南省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