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3-04-29李莉
李莉
摘要:本文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入手,并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 着重提出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 “特保儿” , 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不去做, 缺乏理解、 宽容、 忍让的品德。进入大学后, 他们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对自己的未来设想过高,对社会过于理想化,完全忽略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引导。大学校园的竞争是激烈的,面对竞争,有些大学生开始迷茫,找不到自己的前进方向,日积月累,他们便开始否定自我,使得自卑感不断凸显出来,一旦遇到挫折,心理上就难以承受,容易走极端,看问题偏激。同时,他们缺乏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 面对经济压力、学业压力、 就业压力等, 容易造成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一旦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影响身心健康。近年来, 大学生中引发的休学、 退学、自杀等情况频繁发生,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备条件。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由未完全成熟逐渐走向成熟, 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方面。许多心理问题是由于环境不适应引起的。一个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塑造自我的过程。学校的环境对大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现实与理想感到有落差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当这种不适应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失眠、 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空虚、神经衰弱等症状。与此同时,现在大众传媒非常強大,内容良莠混杂; 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一般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崇尚科学但欠缺辩证思维,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2)学习方面。对大学生而言,在大学校期间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习,学习方式和方法较中学阶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是自主学习,主观能动性很大,学习目标的选择也多样化,专业定向性强,更具有研究和探索的性质。面对多种复杂的问题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这对于还没有较强自控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有部分大学生由于不适应这种学习环境,而出现了心理压力,进而导致了心理问题。近年来, 大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心理因素引发的退学、 休学、自杀等情况呈上升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3)网络普及方面。上网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以及娱乐的主要方式,同时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是,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许多便利和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消极和负面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令人担忧,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及聊天交友,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所造成的心理影响越来越大。
(4)就业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使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就业,尤其是女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歧视,而且社会中又不乏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存在,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导致了如今大学生沉重的就业压力,不同于学校,他录用的目的是使用,尤其是在人才多,岗位少的背景下,企业用人方面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所以试用期过后,便有许多人因为专业素养不能适应工作需要,而被解除劳动合同,而那些即使未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就业者,由于在学校期间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积累,而不得不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中,一方面要通过超常的努力来完成本职工作与其他竞争者抗衡。另一方面,还要恶补在校期间遗留下来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欠缺。《中国青年报》曾追踪报道过某大学四年级的几位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情况。其中一名化名为小钊的学生就是在试用两个月后才深刻地认识到大四是有针对性地学习的好时机,“工作可以让你知道自己欠缺什么,然后抓紧时间补充,说不定在接下来的面试中就用上了”。这是他对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四学生的劝告。要保持一种恒久的竞争力,学校学习期所规定的内容是最基本的,缺少那些基础性的东西,不仅适应当前的工作困难,更无法掌控和适应伴随专业发展不断提高的要求。也正是由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学校期间没有得到充分的积累和训练,使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频繁地更换岗位,始终无法适应岗位的需求。2005年6月,北京96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毕业生毕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事情另外的一面;有些人在就业后,对于学校学习期间所留下专业素养积累不足的欠缺,是有机会弥补的,而更多的人是没有机会弥补的,在这种情况下,因工作的不适应而频繁跳槽则成为了家常便饭。走向社会后的竞争压力,要远远大于在校期间的毕业压力,社会上的就业竞争,显得更激烈,更残酷。因此,学校学习期间所留下的专业素质的缺陷,对于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更严重,更难以改变。
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是严重,因压力而产生的浮躁心理和在浮躁心理支配下所产生的盲目行为,虽然表面上对就业压力做出了应对,但由于漠视了与就业水平有着最直接关系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使走向社会的毕业生面临更为艰难的处境。这种就业压力对就业水平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赵天武.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