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写作教学方法的现代意义
2013-04-29王瑶
王瑶
【摘要】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提出的阅读教学方法与现代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有很多契合点。首先,韩愈主张写作要独自创新,不反对抄袭堆砌,主张简介明白,反对陈辞滥调。其次,写文章需要写出思想内容,有真情实感。现代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而不能止步不前,我们要时时记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渊源,记着从古人那里吸取智慧。
【关键词】写作 韩愈 教学
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而是具有包容性和继承发展性,只要一切有利于语文教育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方法改善的教育方法都可以为现代教育服务。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韩愈的写作教学方法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同时,基于他大量的写作实践,他所提倡的写作教学方法也很值得现代教学借鉴。
首先,韩愈主张做到独自创新,反对抄袭堆砌,主张做到简洁明白,反对陈词滥调。所以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蹱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遵循常规,随世俗主流的人或者以抄袭窃取古人文辞为写作内容的人在作者看来是没有出息和前途的。在写作教学中,积累名言警句,摘抄好词好段不可否认是让学生作文入门的必要之法,但是却不能让学生的脚步在此停止。不然,他们所写的文章只会千篇一律,相似度很高,同一段话在很多文章中出现,文章也就没有了学生自己的观点思想,不断套用别人的话的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韩愈说:“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以古人为师,更重要的是学习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只有有了自己的心得,才能“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而不能拘泥于古人的章句、文辞,不仅是因为它是陈言,带有其时代标志,更重要的是文章需要独具风格、独辟蹊径、自成一家。韩愈能成为一代文豪与他把学习和创新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是分不开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因此,在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多个层次和多个结构去思考,去寻找和思考答案,既不要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要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法落实到写作上与韩愈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写作需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创新之处,“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其次,韩愈主张“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这句话中“中”即为思想内容。写文章一定要有思想内容在里面。即使辞藻再华丽,文辞再优美,没有内容的文章犹如没有血肉的身躯,徒有华美外表。在韩愈看来,思想内容是什么?又是从何而来呢?
他在《答尉迟生书》中说:“抑能所言者,皆古之道。”而他所指“古之道”则为“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可见,韩愈所指的思想内容主要是传达儒家的孔孟之道。他的主张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这是由于韩愈针对佛老盛行、儒学“道丧”的情况倡导“古文运动”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韩愈所提出的“文以明道”的主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但是他的文章以反映时代问题为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值得后世借鉴,他的这一主张也是语文新课标得以发展的一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刘勰言:“感人心情,莫先乎情。”真实情感是思想内容的核心,情是来自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是来自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所以,写文章其思想内容重在真情真事,重在能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生活体验和情感价值,而非无病呻吟、空喊口号。现在很多学生一写作文就借鉴《××作文选》《×××写作大全》《××作文宝典》等,孰不知这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除了造就一篇篇雷同文章,老师从中看不到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引起情感共鸣,文章自然是败笔。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在韩愈看来,当有了想要抒发的情感如忧思之感、怀念之情,他就会寄托情感于文字,用文章的形式把情感表达出来。前面有提到,真情实感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所以内心有了不平之情,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有了。
参考文献:
[1]陈霞村,阎凤梧.唐宋八大家文选译注(上册)[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