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运动员生化指标和力量监控的应用研究
2013-04-29葛志强杨波
葛志强 杨波
摘要:柔道属于对抗性项目,在比赛中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或瞬间发挥出自己的各种技战术水平,文章对12名男子柔道运动员生化指标和力量进行监测和分析,客观准确地评价运动员训练的身体机能状况与其变化特征。
关键词:柔道运动员 训练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8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91-02
柔道是复杂而多变的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是根据摔倒对方、抱压住对方得分而评定胜负,或者应用关节技、绞技制服对方而直接取胜。这就要求柔道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对抗能力和实战体能才能战胜对方。通过对山西省12名优秀柔道运动员在赛前训练期间生化指标和最大力量进行监测和分析,科学评价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为动员科学化训练提供一定科技保障。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12名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见表1),训练水平一级以上,均无陈旧性伤病。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测试法
(1)测试仪器:全自动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德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YBEX肌肉力量测试仪器。
(2)测试指标:为了客观地反映和评定柔道运动训练的负荷强度与负荷量,选取生化指标血睾酮(T)、肌酸激酶(CK);力量指标选取膝关节和肘关节的峰力矩。
(3)测试流程:本研究在大赛前阶段性训练期间进行连续4周的生化指标跟踪测试,分别在第一周和第四周进行两次肌力量测试。
1.2.2 数理统计法
利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统计软件包将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T检验。
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1 男子柔道运动员在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2.1.1 血睾酮的变化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第2周和第3周与第1周基础血睾酮值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第4周血睾酮值相接近于第1周血睾酮基础值,说明在大运动量训练刺激后,柔道运动员的内分泌系统出现很大的变化,血液内蛋白质分解激素皮质醇显著升高,具有蛋白合成促进作用的血睾酮也较训练前呈有意义升高。通过比较每次小周期训练后运动员的血睾酮水平的变化特点,了解柔道运动员的血清睾酮相对于基础值的变化,对运动员自身对该阶段训练负荷的反应,有着积极的意义。
2.1.2 肌酸激酶变化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第2周、第3周同第1周肌酸激酶基础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第4周肌酸激酶值接近于第1周基础值,肌酸激酶在运动后活性上升和负荷强度有高度相关,柔道是属于身体对抗性项目,突然的发力和快速而剧烈的冲撞会促使骨骼肌细胞的损伤,使进入血液循环的肌酸激酶增多。柔道训练中有大量相持对抗,骨髂肌容易缺氧而产生大量乳酸代谢产物的堆积,自由基增加。大量研究均发现,柔道高强度肌肉训练刺激后,肌肉酸痛与血清肌酸激酶上升存在高度相关。
2.2 男子柔道运动员力量特征变化情况
在柔道比赛中,肌肉力量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体能要素之一,是正确掌握运动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基础,检查与评定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训练水平,是调控运动员训练过程和实现训练科学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运动员膝关节和肘关节的测量,是检查和评定运动员在某一时期的实际力量训练水平,可为运动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力量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峰力矩是指肌肉或肌群环关节运动过程中相应肌肉或肌群收缩进而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值,能真实的反映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负荷情况,代表关节肌肉或肌群的最大肌力。
2.2.1 膝关节肌群力量变化特征
由表3可以看出,通过两次力量测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有一定变化,左右测膝关节伸肌群两次比较差异显著(P<0.05),膝关节屈肌群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运动员通过四周的连续训练,膝关节伸肌群力量增幅明显,这与教练员平时力量课比较注重蹲杠铃有关。而对于膝关节的屈肌群的力量训练较少,基本没有变化。在力量训练课中,要求增加男子柔道运动员伸肌群练习的同时,应加强膝关节屈肌群的练习,从而提高屈伸力矩比,如果关节肌群发展不平衡,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2.2.2 肘关节肌群力量变化特征
由表4可以看出,男子柔道运动员左右侧肘关节最大力量伸屈肌力比较,没有明显变化。肘关节肌肉群相对比较薄弱,柔道在对抗中肘关节极易发生扭伤,这就要求运动员平时在专项力量练习多注意肘关节的练习,多做一些静力性的抗阻力练习。
3 结论
(1)通过生化指标较能客观准确的评价,能够了解男子柔道运动员的运动员机能状况,从而科学有效的指导运动训练。
(2)通过力量测试的评价,了解到男子柔道运动员在阶段中训练效果,防止运动损伤,可以为下一阶段的训练提供更为实用指导。
(3)力量测试和生化指标配全能够更全面的掌握运动员的训练状况。
(4)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对柔道运动员进行长期的生化指标和力量的监控,建立优秀运动员监控档案,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和及时调整训练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在评价中应特别注意年龄、级别、伤病等个体差异,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