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佛教寺庙园林的空间艺术特征

2013-04-29孔繁恩宋钰红

广东园林 2013年6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艺术特征

孔繁恩 宋钰红

摘要: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处理上具有独特之处。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几座佛教寺庙的空间构成、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了佛教寺庙园林的空间艺术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红螺寺进行了分析,使大家对佛教寺庙园林的空间特征有更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寺庙园林;空间构成;空间布局;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M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

寺庙园林是服务于宗教或具有宗教性质的建筑和它所属的外环境(包括庭院及其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总称,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自然山水的结合体 [1]。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寺庙园林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宗教精神为基底,融糅传统园林的景观特色,在空间形式上折射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1 寺庙园林的空间构成

寺庙园林是弘扬佛法的物质载体以及开展日常佛教活动的必要场所,其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元素,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延伸和拓展。本文按照空间性质和位置的不同,将寺庙园林的构成空间划分为:引导空间、宗教空间、寺庙内园林空间、过渡空间、自然环境。

1.1 引导空间

引导空间是山门前的前导和膜拜空间,由具有标示性的构筑物(多为牌坊和香道)共同构成。自牌坊沿曲折的空间向前延伸,是一个线型空间,通常依山而建,点缀以简单的景观小品,并设置桥、亭、廊或步道,形成一个自然、灵动的园林空间序列(图1、2)。对于信徒而言,引导空间是由俗世通往佛国圣境的过渡区,为进入下一空间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引导空间通常具有深里藏曲、静里藏幽等特点,人们悠闲地漫步于此,远离城市生活的喧嚣,啾啾鸟鸣与阵阵清风相呼应,自然的从容优美映入眼帘。

1.2 宗教空间

宗教空间是供奉佛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建筑空间,是整个寺庙的核心空间,由宗教生活空间、宗教活动空间、宗教修习空间构成。多采取传统合院式布局,以宗教建筑围合院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静态空间(图3、4)。建筑群整体以纵向深进的方式依次排布于同一中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整,在园林构景中,常提高竖向高度,以凸显其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宗教的庄严和肃穆。

1.3 寺庙内园林空间

为丰富寺庙内部的空间景色,缓解肃穆的宗教氛围,对寺庙内建筑围合的空间中所形成的空白点、交叉点进行园林绿化、布置景观小品等,使仅由建筑围合的灰色空间得到有效的软化(图5、6)。

1.4 过渡空间

过渡空间是寺庙内园林空间的延伸,是以自然山水为基本骨架营造园林景观。此区域往往是寺庙园林环境的精华所在。“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贯穿景观营造活动的始终,在过渡空间的经营中,顺应自然地形,常选择转折点、制高点设置亭、台、堂等作为观景点,以远山为背景,自然山水为中景和近景,渗透着“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特色。过渡空间相当于介于寺院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寺庙外园林环境(图7)。

1.5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区别于经过建筑、园林等手段开发的环境,是指没有经过人工经营的环境,为寺庙园林的构景提供最基本的素材:群山、树翳、鹿影、鸟鸣等。具有清幽、自然、原始的特点(图8)。

2 寺庙空间的整体布局

2.1 寺庙空间的整体布局形态

寺庙整体空间的布局形态,主要是指寺庙的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天下名山僧占多”是中国宗教史上的一种现象规律[2],因此,依山势而走是寺庙园林整体空间布局的典型形态(图9)。寺庙建筑群被群山环绕,顺山势灵活地布局建筑,使寺庙与山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是这种布局形态的最显著特征。在进行园林造景时,灵活利用山岩、溪涧、奇石、丛林、古树等自然景观要素,精心搭配亭、廊、桥、堂、阁、佛塔、经幢、山门、院墙、摩崖造像、碑石题刻等人工景观要素,创造出既有天然情趣与诗意,又有宗教意味的园林环境。

2.2 寺庙建筑空间的平面布局

伽蓝七堂制代表了佛教寺庙平面布局特点,以依轴线对称的院落式布局居多,以山门、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建筑为重要的中心轴线,形成院落的主轴线,突出主要佛殿的主体地位;并以各个轴线的节点处形成三进或者四进的院落,而当地形不利于中轴对称时,建筑布局可能偏离主轴线,但会形成一个视觉轴线,按照这条视觉轴线进行布局,始终突出主体建筑的主导性和支配性(图10~12)。

2.3 寺庙空间序列的组织

寺庙的总体布局形态会因自然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呈多样性,但在空间序列的组织手法上存在共性,一般都是由牌坊、香道、山门、殿堂和园林环境共同构成。在序列的营造中,通过“引导空间——宗教空间——寺庙内园林空间——过渡空间”的顺次联接,使人工环境融入自然环境之中,通常以牌坊为起点,经过一段香道作为承接,然后借一个转折性空间烘托宗教的氛围,通过这起承转合组织自然环境,形成一个具有独特特征的寺庙空间序列[3]。

3 北京市寺庙园林空间艺术特征

寺庙园林艺术归根结底是一门空间艺术。园林景观的营造活动事实上是空间的布局和处理。通过对北京市寺庙园林空间布局的研究,可以发现佛教寺庙园林在空间的处理上有一些共同的艺术特征,充满诗意。

3.1 曲直相应,委婉含蓄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生”是寺庙园林引导空间的真实写照。为了体现寺庙园林深幽清远的宗教意境,寺庙园林在引导空间的处理上常采取两种方式,即曲径和遮蔽。

曲径,就是刻意将道路以曲曲折折的形态表现出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图13)。遮蔽,即运用院墙、树林、山丘等将一些景物遮蔽起来,不让人一眼看尽(图14)。“曲”“隐”两种手法的应用,不仅使寺庙景观变得丰富起来,而且增加了神秘感和欣赏的难度,从而激发了游人的兴趣、想象与创造。

3.2 因借自然,玄远无限

寺庙园林在营造手法上非常讲究“借景”,即由近通远,以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在寺庙园林中最为常用的有俯借、仰借和远借三种借景手法。

俯借,是指通过居高临下的俯视观赏园外景物,登高四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有观全局、揽全景之效。因此,寺庙园林常常把重要的建筑或构筑物放置于制高点,不仅统领全寺,扩展空间,激发游人登高探奇的心理,还能营造特殊的宗教氛围。

仰借,利用仰视借取园外景观,如古塔、高峰等。仰借手法的应用能使景观具有庄严肃穆之感,令人产生敬畏之情,因此,这种手法被寺庙园林广泛采用,营造了森严的寺庙氛围。

远借,就是把寺庙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树木等。如北京红螺寺远借红螺山,身处寺庙内,放眼可见苍山,正是纳野外自然山景于寺庙园林环境中,起到园外有景、景内有景的效果,并由此产生“身处此空间,心系彼空间”的心理效果,从而扩展了园林空间。

总之,由于选址原因,寺庙内由建筑围合的空间往往有限,寺庙内园林环境的空间也较局限,通常通过借景的方式将寺庙外的环境和景色引入到寺庙内,以使寺庙内环境的空间有放大之感(图15)。

4 北京红螺寺园林空间艺术分析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 km的红螺山南麓,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始建于东晋,扩建于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护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美妙传说而俗称为“红螺寺”。红螺寺为十方常住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千年来一直是佛教圣地,寺院内历届主持多有皇家命派,高僧频出,佛法超凡。光绪年间,印光僧人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后去普陀创建净土道场,所以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红螺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它背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山环水绕,林木丰茂,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主要采用了我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以宗教主建筑(三大殿)的中轴线为核心,设有东西四所配殿,分别是千手观音殿、伽蓝殿、际醒祖师殿、印光祖师殿以及诵经房数间,东院为接待处;西院为方丈退居寮和十方堂。分院的景物空间与中间主殿这一宗教空间联系自然,相互和谐,成为寺、园一体的环境。这种布局既保持了中轴对称的宗教空间格局,又渗透、融入了园林元素,营造了清新、自然的园林气氛。

红螺寺园林空间布局紧紧围绕营造宗教化意境而展开,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并结合大面积的原生自然环境,以周围的崇山峻岭为天然背景,形成幽深清远的诗意化园林空间(图16)。

一道气宇轩昂的四柱三门式牌楼将古老的红螺寺与外界的道路隔开,整个寺庙依山就势,静里藏幽,整体空间布局呈现五个不同的层次。红螺寺景区大门内影壁上书“须弥胜境”四字,由影壁前折向东行,穿过御竹林中的文化长廊至寺院山门的园林空间清幽雅致,这是整个寺庙的第一层空间。御竹林尽头与寺庙山门之间设有一片开敞空间为第二层空间。此处有根据民间传说设计的红螺池和“打金钱眼”两处景观,将人文与实体、建筑与植物巧妙融合。两层空间共同构成了红螺寺的引导空间。第三层空间即红螺寺的宗教空间,其与第二层空间之间以香道相连,空间关系随着数级台阶的提升而发生变换,游人处于下层空间向上仰望山门时,情绪有了质变和迸发。经过山门,主体空间即宗教空间呈现在眼前。红螺寺的宗教空间采取合院式布局,是一座构图完整的封闭型院落。院中古木高耸入天,花草覆盖于地,初日高照,筛金留影。大雄宝殿前的2株雌雄银杏Ginkgo biloba古老苍劲、虬枝四拂,浓荫遮盖着小院,阳光从树叶中筛落下来,地面斑驳陆离,这样的庭院空间显得幽深、灵动而极富诗意,面对历经沧桑的古树,观赏者的思绪可以瞬间便回溯到悠远的古代,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氛围,也在园林形式上为有限的自然山水空间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由此可以联想到禅者们超脱的人生境界,也为整座寺庙增添了些许清静之感。大雄宝殿后面的西侧有一株树龄数百年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高6 m有余,有9个分枝,平直地伸向东侧的四面八方,下面用十余根木料支撑,油松附近,有两株碗口粗的紫藤Wisteria sinensis如龙蛇飞舞一样绕生在松树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伞盖,遮荫面积400 ㎡,每年春末夏初,藤萝花犹如串串紫色珍珠挂满枝头,碧绿的松枝与紫色的藤花争奇斗艳,令游人叹为观止[4]。三大殿之后是一条登山步道,一直通往红螺寺观音殿。其间点缀景观建筑及小品,并将红螺山的自然景致加以组织和整理,使整个空间序列完整而连续。步道垂直于山体等高线布置,坡度很大,曲折蜿蜒,游人一路而上,步移景异,经过一段长距离的跋涉到达观音殿。当游人几经转折,深藏于深山中的观音殿才缓缓映入眼帘,游人这时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清远的空间,惊喜与赏心悦目便油然而生,这是寺院的第四层空间,属过渡空间。红螺寺的第五层空间与山林空间有着相互渗透的关系,寺院周围的丛林保持着原生形态,其间古木参天,榛莽遍地,藤蔓与荆棘相缠,石阶与野径交错。林中设有十二生肖石雕及还有500个按真人比例用青石雕刻而成的“罗汉”(图17、18)。漫步古松林中,呼吸着清新空气,享受着优雅的环境,或是在形态各异的罗汉之林中游览,或是在随处可见的石凳上休憩,在悠然自得中,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在这深沉的幽静中,世俗景观与宗教思想得到了完美的结合[5]。

北京佛教寺庙园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历史长流中不断发展演变。寺庙周围的事物也在快速地变化,然而寺庙园林委婉含蓄、玄远无限的空间艺术特征,却一直被继承和沿用,巧妙地折射出中国古典园林深厚的文化底蕴[6]。

参考文献:

[1] 张敏贞.明清时期北京寺庙园林的几种类型[J].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14(4):67—76.

[2] 赵光辉.中国寺庙的园林环境[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

[3] 任晓红. 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

[4] 金荷仙,华海境.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J].中国园林,2004,20(12):50-56.

[5] 魏雷,王玏,高翅.幽深清远的诗意空间—论武汉宝通禅寺园林空间艺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26(3):407-410.

[6] 管欣.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15(02):116-119.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艺术特征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空间布局图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