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高热病的防控

2013-04-29付绍禄

湖北畜牧兽医 2013年6期
关键词:病因分析防控措施

付绍禄

摘要:猪高热病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疾病。阐述了猪高热病的症状表现,对其发病原因和发病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猪高热病的有效防控措施,以期为猪养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高热病;病因分析;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2.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6-0038-02

近年来,猪高热病逐渐蔓延到冕宁县的各养猪场,导致许多规模化养猪场和广大农村散养户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高致病性蓝耳病还有各种疫病的混合感染,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控至关重要。我们在进行猪高热病的研究中发现,高热病的诱发病因不同,其发病的规律、死亡率、治疗方法还有疗程的长短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1 猪高热病的临床状表现

猪高热病是一种热性、急性传染性疾病,它具有高致病性和致死性,一般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以及寄生虫、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继发或者混合感染引起的。

发病的猪在临床上表现体温一般在40.5~42 ℃,食欲废绝,呕吐;多数呼吸困难,精神萎靡,伏卧,嗜睡,皮肤发红,病情严重的患猪耳朵、四肢末端发绀;粪便干燥呈球状,尿少而黄;妊娠期的母猪无论孕期长短全部都流产,部分哺乳的母猪泌乳能力下降,甚至无乳;部分发病严重的病猪全身呈紫色,死后皮下弥散性出血[1]。

2 猪高热病的病因分析

猪高热病的病因是各大养猪场还有广大兽医工作者广泛关注的焦点。我们从临床实践中来看,猪高热病大多是以体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所致。该病毒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中较易传播,而猪高热病的传播时间是在6~8月最为严重,这就直接导致了猪群由于管理不善而出现体质下降,应激过大等问题,而高温高湿的环境促进了细菌的繁殖,这就为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的混合感染还有继发感染留下了隐患。猪在细菌感染、真菌毒素危害、病毒等多个不良免疫抑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引发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

3 猪高热病的发病因素

3.1 猪群的保健工作没有做好

管理者对猪群的保健工作不够重视,特别是中、小型猪场和农村散养户,为了节约养殖成本,管理者减少了猪群保健药品的使用,并且在消毒、驱虫、疫苗接种等方面的工作做的也不够,另外,再加上免疫程序、保健程序的不规范等因素,这就极大的增加了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会,给猪高热病的发病创造了有利条件[2]。

3.2 营养条件没有跟上

据调查研究发现,在发病较为严重的猪场,大多都采用传统的饲喂方式,以使用质量较差的饲料来节约成本。饲料品质差,营养成分不足或者不均衡都是导致猪代谢性疾病产生重要的因素。猪群营养不良,再加上夏秋季节天气炎热,饲料中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发生氧化,添加剂超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猪群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大大下降。

4 猪高热病的防控措施

4.1 严格管理制度

养猪场的建设布局要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要分开建设,生产猪、保育猪还有肥育猪都要分开进行管理,另外,管理者要全面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尤其是生产区,要严格禁止场外的人员随意进入猪舍。

4.2 加强清洁卫生工作

要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做好猪舍的彻底清洁,每3~5周进行一次消毒;定时进行驱虫工作,避免寄生虫对猪群机体免疫系统的危害;做好防寒和通风工作,大猪适宜的环境温度是15~20 ℃,小猪为20~26 ℃;针对广大农村散养户要做好每年的春秋两防工作,还要搞好平时的补防;另外,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概率[3]。

4.3 药物防控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合适的疫苗,根据不同猪群、不同感染病原选择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联合用药时要注意各类药物作用是否具有协同、促进及增效的作用。

5 小结

猪养殖格局逐渐向规模化发展,这为我国养猪事业提供了机遇,促进我国养猪效益和养猪质量的提高。猪高热病的发生揭示了养殖过程中落后的管理方式,应该从中汲取教训,提高管理质量,做好一切防范措施避免猪高热病给养猪业造成的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海军.猪高热病的防控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5):56.

[2] 孙朝阳.试论生猪高热病的防控措施[J].吉林农业,2011(6):19-20.

[3] 余少华,王 梅,杨长明.猪高热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2011(2):99.

猜你喜欢

病因分析防控措施
连江县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探讨
关于《牛瘤胃鼓气》疾病防治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与防控措施
神经内科100例头晕患者影响因素研究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配电线路安装施工危险点及防控建议解析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母兔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及防制
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