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013-04-29彭松
彭松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包括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科学态度等四个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健康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不仅仅有益于学生的阶段性学习,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认同,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多正面的情感体验,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态度的沟通和交流渠道
在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必须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师生关系不仅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培养人的质量。因此,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望。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教师应主动采用相应的途径与方法,主动积极地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立平等友好的、融洽的、良师益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分层教学设计问题情境,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好的活动设计和问题情境是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落实的前提。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往往会以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为主体,而我们不能刻意地制造困难与障碍来锻炼和挑战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这样很可能使学生在长期的失败与挫折中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这与我们的教学出发点背道而驰。好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还应该是学生有兴趣,乐意参加,投入程度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与求知欲望。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阶梯式”的一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每一个人在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或是解决了相关的问题,或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或是解决了部分问题,或是得到了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品质和素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需要教师引导、合作、组织。鼓励学生采用探索的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或同伴合作而获得;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所获得的经验;当学生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结论作为思维的目标从事研究性活动,即使学生的怀疑被否定,也应当首先对其尊重事实、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现象或问题的讨论,对不同意见提出疑义,分析、寻找自我或他人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提出修改建议,使他们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与理解他人的意见,充分与他人交流。健康、宽松、平等、民主、自主、自信的数学学习活动情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都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良好的评价机制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学数学
多元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学生最为关注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评价,评价的方式直接影响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教学的热情。在数学教学中不管学生的数学基础多么差,多么厌恶数学学习,教师都应肯定他的每一次进步,多鼓励,多表扬,多引导他们获取成功。鼓励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以此来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激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愉悦、自信的体验,自觉地参与学习,让学生的情感在问题中升华,让问题在情感中得以深化,使良好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