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说“插嘴”
2013-04-29俞静华
俞静华
随着对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早已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共识。然而,一个小小的话题,引发了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争议:在追求有效教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否可以允许学生“插嘴”?
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插嘴”是一种无视课堂规则的表现,对“插嘴”的默许,将导致从众心理之下更多学生的插嘴,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讨论易失去焦点,不利于学生智慧的生成,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将会变得低效,甚至无效。有的教师则意见相左:“插嘴”反映的是学生思维的投入、活跃,是学生智慧的闪现,七嘴八舌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浓厚的兴趣,广泛参与中多维的对话,恰恰反映了教学的有效性,不许插嘴乃至加以批评,是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扼杀,是与有效教学理念所倡导的尊重个性、参与体验以及建设多维对话环境精神相悖的。对于,“插嘴”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有效教学,尊重学生的“插嘴”
1.全面尊重学生,爱上学生的“插嘴”。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插嘴”。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参与的态度。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插嘴”的技巧,倡导合作的人际交往,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些交往技能:请求发言、遵循指导、称赞他人、澄清观点、支持反馈、互相检查、表示疑义、提出建议、概括小结等等。在倾听、称赞、建议、概括等合作交往技能的养成过程中,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2.全面尊重学生,提供“插嘴”的机会。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进步。尊重学生的“插嘴”,并不意味着只赋予那些思维活跃、踊跃发言的学生“插嘴”的机会,更要关注参与的广度,关注那些口头表达相对弱势的学生,关注他们的思维状态,让他们也能得到同样的展示平台。如果只是一味尊重那些思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那么在课堂中必然有部分学生会处于弱势,无法获得合理的展示,得不到充分锻炼、发展,只能随意附和、人云亦云,只能习惯于被动接受,就易导致这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在推进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设计的任务与问题需要加强针对性、层次化,让学生能有充裕而合理的时间分层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和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插嘴”里来。
二、有效引导,形成“插嘴”的规则
课堂“插嘴”规则的制定、形成过程,有两个注意点。一是同样应该遵循尊重学生的原则。如让学生明确怎样“插嘴”更为合理,“插嘴”应该使用哪些技巧,这些规则不是教师单向强加给学生即可的,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教师适时总结。二是要注意到形成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不断的引导过程中,让学生边实践边摸索,不断意识到自己哪些做法是不可取的,哪些做法是应该而且必要的,從而达成共识,形成课堂上“插嘴”的规则。
在苏教版信息技术上册《画线》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房子背靠的那座山峰,有一部分被前景也就是房子给挡住了。用曲线工具画出这座山峰,包含着本课的一个难点,即确定曲线的起点与终点。当教师请学生发表观点,说说这座山峰绘制时的起点与终点时,一位学生认为,起点应该定位在房顶上;结果另一位学生马上跳起来说不对,那样拖出来的线条会经过房子。也不待双方表达清楚各自的意见,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意见双方纷纷插嘴,开始了争论。显然,此时的“插嘴”还停留在无规则状态。
此时,教师不动声色地说:“倾听是一种艺术,是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标志。我们暂且不论谁对谁错,先听听他们的理由。”热闹的教室安静了下来。一位学生演示自己的画法:先用曲线工具画山峰,再把房子移过去,挡住山峰的一部分;另一位学生同样演示:以房顶为起点拖出线条,但加上后续拉两下弧度的操作,山峰不再挡住房子,而坐落在房子的背后。需要“愚公移山”吗?显然后者方法更为简洁,此时学生恍然大悟。
让学生突破难点之后,教师再引导形成“插嘴”的规则:“发现有与你不一样的声音,不要轻易指责,先倾听别人的意见,说不定会受益匪浅。与其无谓地争吵、伤害友情,还不如静心倾听,让自己有更大的收获,这样,“插嘴”才会更为有理有据。”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倾听、称赞、建议、概括等“插嘴”习惯的养成对自身及他人的种种益处;然后制定规则,约束自己。在规则制定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在“插嘴”中具体做到尊重他人与自重,如何“插嘴”更为合理有效。而“插嘴”的规则,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体验中不断得到实践与概括的。
三、有效反馈,共同实施“插嘴”规则
1.反馈的激励性与趣味性。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规则制定以后,依然有学生控制不住自己,一时“嘴痒”也是情有可原的。在发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切莫随意指责,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暗示,可以通过风趣的语言引导:“已了解你处理信息的进度,但如果把握好“插嘴”的规则,那就更棒了。”以激励性、趣味式的反馈,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是关注他、关心他的。这样课堂规则的实施往往会事半功倍,学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让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中进一步把握好自己。
2.反馈的层次性与非指示性。针对信息处理能力强弱的差异,在评价与反馈时,特别要关注那些处于弱势的学生,注意好评价的不同角度、反馈的层次性,在多维交流中有意识地进行非指示性评价,从而让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勇于“插嘴”。
以电脑画图作品的展示为例,信息处理能力强的学生一般会从工具的运用熟练程度、图形整体的把握上来发表观点,而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往往拙于此。对此教师应不单纯纠缠于技能的讨论,可鼓励他们更多地从个人的欣赏点出发发表观点,并就他们的观点作非指示性处理,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插嘴”观:学会欣赏他人,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己内在修养的显现。
既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又体现课堂规则的严肃性;不光要形成课堂的有效规则,更要对已有规则进行进一步地完善和超越。在有效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善待“插嘴”,是教师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其教学艺术的体现。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