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小组合作例谈
2013-04-29张文娟
张文娟
先来看两位教师在讲《大自然的语言》中“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时的具体做法:
第一位教师说:“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交流。”学生马上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展开交流。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学生根本没有进入阅读的深层状态,小组合作形同虚设。
第二位教师说:“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说明顺序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六至第十自然段,在书上做好标记并认真思考这两个问题。”学生们立刻翻开课本,一边阅读课文,一边做好标记,并认真思考起来。
大约三分钟后,第二位教师又说:“把你们思考的内容在合作小组内进行交流和探究吧。”小组内,学生们积极发言和讨论,期间也有争论和补充。显然,学生进入了阅读的最佳状态,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前者。
造成两位教师教学效果差异的原因在于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学习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小组合作交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的,形成问题
在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先明确讨论的目的,即解决什么问题,期望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其次,教师要注意所讨论问题的必要性、整体性和综合性,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价值;最后,教师还要把握小组合作的契机,即在学生的发现处、争论处设置问题。如《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说明的顺序。第二位教师所设置的两个问题就注重了教学目的的明确性及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很好地把握了合作的契机,所以使得小组合作得以顺利地开展。
二、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
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既为讨论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准备,又可减少学生的依赖性和盲目性。仍以两位教师的小组合作交流为例,第一位教师提出问题后就马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既没有看书,又没有思考问题,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试问这种讨论会有效吗?第二位教师给了学生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就话可说了。
三、使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除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之外,教师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合作小组内所承担的角色,如主持、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笔者一直倡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朝着“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的目标努力,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各尽其责,不能凑热闹似的进行小组合作,更不能把课堂变成极少数好学生的课堂。
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经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的课堂一改传统单一的师生互动,增加了生生互动,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需要解决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目的,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