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
2013-04-29余炜
余炜
课堂教学是门艺术,而导语更能彰显教师的教学艺术,它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对平时设计的导语进行了整理,并归纳出以下几种常用的导语。
一、回顾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秋天》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本单元是散文单元。一路走来,我们已经欣赏了朱自清笔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老舍描绘的温情如画的济南冬景。而此刻,我们还将在何其芳的带领下,去领略乡村秋天的美景。” 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篇课文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情境导入
日常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如果能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就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黄河颂》时,笔者先播放了歌曲《黄河大合唱》,学生立即被歌曲中那雄浑磅礴的气势所震撼。笔者趁机提问:“这首组曲为何能令人心潮澎湃?让我们看看作者寄予了黄河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教学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最佳的听课状态。
三、故事导入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提到课外内容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变得很高。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用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因其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笔者简述了原著的内容:“在20年代末,6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小胡同里……后来,英子的爸爸去世了,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这样,学生就犹如走进故事,融入英子的角色一样,更能体会文末“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个小孩子了”这句话的涵义了。
四、联想导入
通过联想训练,能使学生对寓言这种新文体形成较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容易接受寓言。如在教学《寓言四则》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联想练习:“狐狸——狡猾的人;兔子——善良的人;狗熊——笨拙的人。”然后提问:“人们是从哪些方面得出这种判断的?难道是先天形成的吗?其实,自然界中的狗熊并不笨,它会开动脑筋,想到获取食物的方法。人们之所以认为狗熊笨拙,是因为寓言故事或童话中常常把狗熊描述成笨拙的样子,使得这种形象深入人心。”接着,笔者就引导学生回顾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守株待兔》《掩耳盗铃》《自相矛盾》。通过回顾,学生从中找出了寓言故事的共同点——简短,这正是寓言的显著特点之一,笔者可由此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找出寓言的其他特点。
五、由面到点的导入
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历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过程。导入课文时,教师可反其道而行,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情况上来,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时,笔者设计的导语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国古代曾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有机智冷静的司马光、聪慧善思的曹冲、勤勉好学的王冕……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位。”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除了上述示例之外,还有名言导入、审题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等。在此,笔者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设计方法,都要为教学目的和重点服务,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避免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