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文化在学生的心田流淌
2013-04-29周宽群
周宽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们对语文学科本质认识的不正确、不全面,造成了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缺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语文教学应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才能不断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
一、明确学科本质,体现内涵课堂
从学科的本质上看,语文的内涵就是语言文化,语文不仅负载着文化、呈现着文化,而且传递着文化。教师只有站在文化的层面上思考语文教学,才能清醒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本质,打造有内涵的语文课堂。
语文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我校语文学科教研组从提升教师语文素养入手,从备课、上课等环节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带领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成为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
二、植根文化沃土,提升内涵课堂
语文课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精神文化,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寻根溯源,在语文的百花园中采摘几朵绽放百年甚至千年的智慧之花。
1.重视汉字字理的研究
汉字重在象形表意,构字方式生动形象,而汉语的表述方式以表意见长,内涵丰富。这些鲜明的特点都使汉字充满了诗情画意,饱含着无穷的韵味。为使学生产生学习汉字和汉语的浓厚兴趣,养成主动识字和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表义性,对汉字进行字理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性,使学生从汉字的演变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2.努力开展古诗文教学的研究
文言文与古诗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古诗、每一篇古文都烙印着民族文化的标记,流淌着民族精神的热血。笔者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出古诗教学的九字真经,即必须背、不能解、只能讲;古文教学的六字真言,即讲、读、注、解、译、背。不管是九字真经,还是六字真言,它们共同强调了背诵和积累的重要性。
3.开发校本教材,弘扬中华文化
为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的内涵,我校语文教师以“弘扬中华悠久文化”为主题,开展了校本教材的研发工作。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本年级识字教学的内容,对50个常用汉字进行追本溯源,介绍中国的汉字文化;对于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分别讲述《三字经》和《千字文》中的小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古诗名句的欣赏,带领学生在古诗的天地中遨游;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由《登鹳雀楼》诗中的每个字展开,进行词语接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了解词牌等知识,感受词韵。这些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凝聚了学生、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心血,反映出这一代芳草人的文化视野与襟怀。
三、开展精彩活动,拓展内涵课堂
语文的天地是广阔的,生活是语文教学的阳光与空气,语文教学应融入生活,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海洋里学习语文,才能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彩。为了增强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纠正错别字的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认真查找校园文化走廊中使用不规范的字,甚至走上大街、走进社区去宣讲正确使用祖国文字的重要性,在教育他人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神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建构语文文化课堂,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把握学科本质,以文化的视野和襟怀建设语文课堂,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徜徉在语文的海洋中,追求生命的意义,感悟成长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