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路识斯真
2013-04-29唐惠忠
唐惠忠
从先进的教学观念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之间隔着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之前,分析学习的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的教学过程、方法和评价”(加涅《教学设计原理》),以达成最优的教学效果,这种活动就是教学设计(俗称“备课”),其中安排课堂教学流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比重最大也最典型的是阅读教学的设计。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胸有路,遵路识斯真。”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理清两个思路——文本的“写作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写作思路”指作者构思行文的发展轨迹,它以文章结构为外在表现形式;“教学思路”即教师基于教材、学习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步骤的思维轨迹,其实质是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尽可能真切而深刻地领会文本的思想、艺术魅力(包括“写作思路”)。二者虽有密切联系,但一个侧重于“写”,一个侧重于“教”,不可混为一谈。事实上,教师理清课文思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设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指导学生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并力求拿出个人的最佳教学思路。根据我的体会,优化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思路,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教学思路要作通盘考虑,善于以纲带目
一堂课往往涉及各方面的知识、能力,教师也会设计出许多问题。如果对这些知识和问题的讲解缺乏通盘考虑,仅仅像流水账一样交待一遍,那么教学过程可能会散乱无章,影响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要善于选取突破口或找到一个核心问题,由此入手,带动其他,从而使学习活动顺利展开,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先说选取突破口。比如小说《祝福》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篇幅长,背景复杂,内蕴深刻。讲授本文,笔者选择有关主人公的肖像描写作为切入口,提纲挈领,化繁为简,收效良好。具体分三步走:一是激趣导入。上课伊始介绍《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安娜眼睛的精彩片段,略作评析后指出,中外语言大师写人都非常重视刻画眼睛,鲁迅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二是赏析揣摩。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找出作品中三次肖像描写各在哪个情节中,并引导同学围绕每次所画“眼睛”,揣摩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三是归纳总结。布置将三次描写的内容联系起来,探讨可以得出的结论。这样的思路设计,有利于学生迅速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进一步研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苏教版《老王》一文的教学,教师先板书课题,在课题下写出“王老”二字,提问“把题目改成‘王老行不行?为什么”,让学生试作交流;然后是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最直接地体现作者对老王情感的语句。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教师进一步发问:看到这句话,你们会产生哪些疑问?师生共同归纳“疑问”:①“不幸者”指谁?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不幸”?②“幸运者”又指谁?哪些地方体现出“幸运”?③“愧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感到“愧怍”?整堂课就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突破点,分三个问题推进,着重探讨“愧怍”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悲悯情怀,从而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又让他们受到人文与情感的熏陶。
再说设置核心问题。学生在学习一些感兴趣的课文时,往往什么都想知道,反而导致思维无法有序展开,结果什么都知之不深。为此,教师应善于发现有分量的核心问题,借以聚焦学生心灵的目光。所谓“核心问题”,它“是理解一篇文章主旨的钥匙,也是一堂课教学价值的依托……它针对本堂课的重点目标,统领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贯穿课堂流程”(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例如学习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可把核心问题确立为“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这一问题能够统领“在苏艾、琼珊眼中,贝尔曼是怎样的人”“在一般画家眼中,贝尔曼是怎样的人”“在你的眼中,贝尔曼是怎样的人”以及“作家是如何刻画贝尔曼这一形象的”等小问题。又如学习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核心问题可以是“深入把握文章题目的丰富内涵”,由此引领起“如果要你以‘寒风吹徹为题写作,你怎样审读题意、选材构思”“文中的‘寒风指的是什么”“‘吹彻的‘彻可作哪两个维度的理解”“刘亮程曾说‘寒风吹彻中,我们还有春天的梦,‘寒风的对立面究竟是什么”“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真的没有抗争也难以设法改变吗”等一系列问题。如此牵一“问”而动全篇,辅之以必要的点拨,就能使学生思维有目的地高效地运转起来。
二、设计教学思路要符合认知规律,讲究由表及里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不例外。对教师来说,不仅要了解这一认识规律,更要在引导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步骤设计上多下功夫。具体说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而且前面问题的解决要成为理解下面问题的铺垫。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按照合理的程序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地理清、读透文本。就其效果而言,这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比如在讲读小说《品质》前,笔者积极查阅参考资料,并树立起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观念,作出了下面的思路设计:
(一)课前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预习:①格斯拉死后,同行业的人对他是怎样评价的?请用原文中的一个字作答。②课文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手艺的高超和人品的高尚的?请找出一段给你深刻印象的描写并细作分析。③小说其实有明、暗两条线索,你看出来了吗?
——以上三个问题本身渐次深入,环环相扣。
(二)课堂逐题交流研讨,教师即时以“追问”跟进,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比如第一道预习题,当学生很容易地答出“怪”后,教师追问一句:“这里的‘怪其实说的是什么?你能用其他词语来代替它、使之具体化吗?”讨论第二题时,当学生认为“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可体现“手艺的高超”时,教师接着追问:“靴子还能有‘灵魂?谁见到过‘靴子的灵魂?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当学生提出由语言、神态可看出“人品的高尚”,教师亮出如下两个思考题:“请比较两种说法——①‘这是一种手艺。②‘没什么难的。但是这活又脏又累,收入又低,你看看我!”“第10段中有个句子:‘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如果改成‘他眼睛盯着我说:“多么牢的一张皮啊!”边说边演示给我看,表达效果有区别吗?”
——处处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层层深入下去。
(三)其他疑难点探究与妙点揣摩:先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诸如“第53段写到账单的变化,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以及“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等自己的观点;在这些疑点、难点的讨论中,学生的积极发言和争辩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在争论中小说的主题欲渐明晰,人物形象也愈加鲜明了。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由“学生自学”到“师生讨论(学生交流、教师追问、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始终突出了自主、协作与分享;启发学生扣住重点、难点深入解读,对文本的学习顺畅而又深透,课堂气氛则热烈而和谐。
又如教授鲁迅的《阿Q正传》,在介绍小说主人公时,学生大多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停留在觉得好笑、有趣之上。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把学习步骤设定为:先找出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再分析其用此法来麻醉自我的背景及原因;最后综合,给“精神胜利法”下定义。这样由表及里地引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由肤浅向深刻发展,其思维能力就得到有效的培育。
三、设计教学思路要适应学生心理,追求灵活多样
中学生的感性思维较强,相对而言,理性思维差一些,而且注意力一般较难持久。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灵活多样,而不能呆板陈旧。吕叔湘先生曾强调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这个“活”,不是不顾课堂教学效果的哗众取宠的“活”,而应该是以兴趣为先导,以知识为工具,以能力和素养为目的的“灵活”,也就是在求实、求深的基础上讲究鲜活与新異。比如,教师根据电影的预告片能吸引观众对电影的兴趣这一现象,可在学生阅读前就简略介绍作品的有关片段以引起注意。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认识、体会,启发学生阅读也是一种重要方法。如在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之前,教师先让学生用几分钟于纸条上给“爱情”“恋人”下定义,他们有的写“爱情是抛不掉的一种热望”,有的写“恋人是尽量在各方面互相理解”,答案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教师再带领他们阅读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当然,激发学生趣味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还可以在阅读后组织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思维的活动,可引导学生重温读物并挖掘读物的内容含义等。例如《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入的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一首别有情致的和诗,其所和之作陆丞的《早春游望》今已不存,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尝试着拟写《早春游望》这首佚诗;又如《史记》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在咸阳见秦始皇出行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而项羽的说法是“彼可取而代也”。教师指导学生比较三人话语在内容、语气及思想旨趣上的差异,学生顺利地得出了与前人类似的评价(如“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羡”)。
此外,教师可发挥插图的教学功能,借助插图优化教学思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有时,还可指导学生动脑动手,根据课文内容来画出图像,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讲《景泰蓝的制作》中第一道工序“制胎”时,教师安排一项练习:请根据文中说明,把圆盘和花瓶的制胎经过图示出来。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大都画出了符合要求的图形,并由此体会到课文说明语言清晰简明的特点。此类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
四、设计教学思路要有课标意识,关注探究与发现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具体到阅读教学,则强调“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一般来说,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启发、诱导下,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它要求教师善于营造自由、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风采。例如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让学生讨论对主题的理解时,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所提供的“赞颂顽强的生命力”的说法;对于“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韵味——荷韵”“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作者自己一生的写照,道出了他一生的追求”“这篇文章表达了我们传统的一种文化的精神——荷的精神”等认识,都应给予适度的肯定与接受,因为这些都是值得珍视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发现。
探究,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师生共同讨论并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比如在名篇《项链》的学习中,教师从文本出发,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丢项链,玛蒂尔德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并讨论一组很有价值的问题:①文中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那么,丢项链对玛蒂尔德来说是“断送”还是“拯救”?②舞会前的玛蒂尔德和十年后的玛蒂尔德,你更喜欢哪一个?③假若作家不用“意料之外”的结尾方式点明真相,而是在情节开展中点明真相,如在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由福雷斯蒂埃夫人讲明可以吗?④作品对主人公是讽刺还是同情?⑤对主人公的“人生追求”和所谓的“虚荣”性格,是该否定还是可看作人之常情?……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决,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训练他们推断、想象的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赏读文本的同时,也启发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价值观。
实践证明:理清教学思路,优化课堂设计,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并为之作出不懈的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