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013-04-29陈小红
陈小红
课堂训练是一项持久性的活动,如果教师想要保持教学的新鲜感,就必须不断革新教学形式,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笔者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设疑法
设疑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的方式可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笔者在此介绍了两种设疑方式。一是由学生对文中所写的人、事、理进行深入思考,然后自己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笔者会结合课后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种设疑方法可在讲授自读课文或一些内容较浅显的课文时采用;另一种则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疑问。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笔者问学生:“大凡不幸者的悲惨遭遇常常会令读者流下同情的泪水,可我们读完本文后并未落泪,而是会在笑过之后从心底感到一种辛酸与哀痛,这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比较法
在阅读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文体、选材、立意、语言风格、写作技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明辨优劣、开阔视野。如在教完初中语文第三册说明文单元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体上比较该单元的课文。通过比较,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记叙、说明、议论的不同表达方式及这三种文体的区别。在分析一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开头?”“为什么这里要用倒叙的写法?”“为什么要有一大段景物描写?”“为什么要议论?”等问题,然后再进行比较辨析,看看换一种方式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三、争鸣法
争鸣法是一种善于提出与原有结论相反意见,并展开辩论的方法。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问题,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讨论、争辩,教师只从旁进行引导和点拨。如在教学《雷雨》时,针对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格,笔者让学生围绕“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不是真的”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这种感情是真的,不然房间家具的摆设和不让开窗的习惯怎么会保持十几年不变呢?”有的学生认为:“这种感情是虚伪的,他是在做样子给别人看,以获取心灵上的安宁。”在争鸣中,有些学生的看法难免会有偏颇,但教师不能否认争鸣法能使学生冲破传统阅读方法的束缚,享受灵活、新颖、富有创造力的阅读乐趣。
四、激趣法
激趣法是一种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如在戏剧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表演课文内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钻研、理解、运用剧本的综合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雷雨》《屈原》时,教师可先向学生简要介绍剧本的历史背景、剧情概况、人物关系和作品主题,提示学生阅读剧本和如何理解舞台说明的方法。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揣摩,做好戏剧分组表演的准备。在评戏中,教师应提出几点具体要求,如哪一组的表演最符合剧本内容,哪组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角色的性格特点。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一个最佳表演组。这种方法既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有效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加强课堂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本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法,是加强课堂训练的必要手段。虽然语文素质的提高必须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系统的训练过程,但只要教师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训练,就一定会有所获。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