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在化学课堂中的作用
2013-04-29吴相娅
吴相娅
摘要: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既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又为学生今后学好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但是在化学提问过程中,也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提问过于简单,随意性强,没有启发性,缺乏科学性等,若要使课堂提问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需要合理、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其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并有适宜的难度、合适的梯度,使学生能在课堂提问中得到启发、提高能力。
关键词:化学;课堂提问;思考;思维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既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又为学生今后学好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运用好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有以下现象:
1.提问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思考性。
2.提问的设计随意性强,问题无层次,前后问题之间缺乏连续,前言不搭后语,思维跳跃。
3.无视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事实,不善于从众多问题中选择或者整合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4.提问的处理上缺乏科学性,问题提出后急于作答,没有给大多数的学生思考的时间。
以上种种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应反思我们的课堂怎样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的有效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课堂教学中是否进行有效提问,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进行有序的思考、深层的探究。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含量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问题的着眼点落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对学生有着较好的启发性,使学生能够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问题的设计不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接近学生已有知识,还要比此稍微高一点,让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够到,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也使学生的思维进入高潮。
案例1:在《空气》这一课题中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由于刚上初三学生还没有学习压强,学生学习实验的原理及药品的选择感到困难,我首先给学生演示了把一个软塑料瓶挤瘪倒扣于水中,观察现象。
教师:水为什么会进入瓶内?
学生:因为空气被排出瓶内,水会进入瓶内。
教师解释是由于瓶内压强减小的原因,再演示实验,点燃一只蜡烛放在水中,在上方扣一只烧杯,让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蜡烛熄灭,水会进入烧杯。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蜡烛燃烧消耗了烧杯内的氧气,故压强减小,所以水会进入烧杯。
教师:那进入的水的体积是消耗掉氧气的体积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不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教师抓住时机问:如果我们要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利用相同的原理能测吗?
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学生回答:行是行,只不过让一种可燃物燃烧能消耗掉氧气,但不生成其他气体,这样的物质有吗?
教师接着介绍红磷……
整节课以问题贯穿課堂,可见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二、问题设计要有适宜的难度、合适的梯度
实践证明,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思考性,太难学生又无从下手,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
案例2: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的设计
在学习氧气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得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我先把各种仪器的简易装置投到屏幕上,让学生先画出草图,学生讨论。
一组学生组装了简易装置,一组学生组装中用到长颈漏斗,还有一组学生选用了分液漏斗,针对这三套装置,我首先请每组学生评价他们设计装置的优点,A组:装置简单,要制取少量的气体,可节约药品。B组:添加液体方便。C组: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教师紧接提问:如何继续改进以控制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与分离,从而做到随用随开,随停随关?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兴致更高,但有的学生思考起来有些难度,我把可能用到的仪器再次展示,让他们自己组装。十分钟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那时我才真正的体会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他们的设计出乎我的意料。
这样看似很难理解的问题,我设计了不同的提问,学生接受起来较为轻松。课堂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思维的生长点、发散点,随着问题的不断提出,教师的引导,学生思维不断上升,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三、用好预设提问,注重生成性问题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然而预设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别,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所有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课堂提问的预设要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较大的空间,要具有发散性,在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有利于课堂生成性提问的产生。
案例3:分子不断运动的实验探究
在总复习阶段复习分子性质的实验时,这个实验学生好理解,但我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加深对氨气性质认识,由此实验引发学生生成问题,自主探究。
向烧杯A中注入约5mL浓氨水,烧杯B、C中分别盛有约20mL酚酞溶液。用一个洁净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烧杯C放在大烧杯外。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是B中酚酞溶液变红,而烧杯A中的浓氨水不变红,烧杯C不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1.由此实验可得到有关分子的一条什么性质?
2.对于此实验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进一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生成问题)1:烧杯B中酚酞溶液为什么会变红?
学生2:烧杯C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3:难道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吗?
学生4:怎么证明氨气溶解在酚酞溶液中,与水反应生成了碱,碱使酚酞变红呢?
学生5:能不能仿照CO2溶于水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实验来验证氨气呢?
学生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我们的课堂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由一个看似简单的预设的起点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愿望,提出了心中的疑惑,课堂上问题的生成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习进入自主探究,自然推动课堂达到高潮,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化学课堂提问是科学,也是艺术。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达到最优化,让优质的提问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