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电教媒体 优化语文教学
2013-04-29郭光文
郭光文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上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情感认知上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电教媒体;激发兴趣;释疑解难;提升能力
一把戒尺、一本教科书的老私塾,已随历史的车轮成为过去,但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现象显然已不适应新形势。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它利用形、声、色、光等因素结合具体教育内容,将各种事物的运动过程逼真地表现出来,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乐学情趣,活跃其思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陶冶了情操。
一、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然要对学习的对象具有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在学习过程中,大多表现出对活动过程本身产生的直接兴趣。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势必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例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注重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运用电教课件,展现小蝌蚪找妈妈的全过程以及声情并茂的对话,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观潮》一课,我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那潮来时的声响气氛和壮观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热烈反应。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将乌鸦喝水的过程做成可控制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设想来操作,电教课件将各种结果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展开思维,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激情与乐趣。
二、利用电教媒体,巧妙地释疑解难
在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一些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和满意的解决而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如:《荷叶圆圆》一文中“机坪”“歌台”“凉伞”这几个词语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这时,我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直观的形象,使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了。在教《地球爷爷的手》一文时,“我的手,就是你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一句中的“地心引力”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我便利用电教课件,将地球引力做成动画,首先展示给学生的是桃子熟了,从树上掉下来,小动物们高兴地欢跳,这时,我加以提问:“为什么桃子从树上直接掉下来了呢?”学生思考后,我再次展示磁铁吸引高空物体下落的动画,进一步引出地球有吸引力的作用,从而将抽象的科普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对原本枯燥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利用电教媒体,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利用电教媒体可使阅读变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就能够起到启发诱导、画龙点睛和深化提高的作用,让学生做到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想象,发展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以电教媒体形象逼真的声、光、形、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司马光》一文,先播放司马光砸缸一段后,学生感到有趣,他为什么砸缸?这样带着好奇心去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电教媒体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创设情境,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认识活动和情意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加深内心体验,进入具体的情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让学生置身于送总理的人群之中,不需多讲学生便进入了情境,就能将失去总理的悲痛体现出来。从而以电教媒体动感、有声有色的优势,突破了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如:《要下雨了》一文时,把要下雨前的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动物们的反应等景象播放给学生,营造出与课文相符的氛围,把虚的印象变成实的感觉,化难为易。阅读课堂教学常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以电教媒体的传媒形象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注意课文的内在联系,巩固所学的知识,完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电教媒体也为我们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用武之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抓住电教媒体最佳作用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关键,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就能创造出生动的学习情境,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阿右旗学生资助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