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教学让中职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2013-04-29沈月华
沈月华
摘要:情境教学法,就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和氛围,通过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新型教学方式,是一种将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能力、审美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对职校生至关重要。
关键词:情境;中职语文;课堂;生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82-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运用并积极体验情感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也就是说,要选择正确而恰当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在良好情境中愉快、高效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巧设情境是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多媒体感知,创设情境
中职生没有普高生的主动和自学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难上加难的事情。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让课上嗜睡的学生在视觉上得到强烈的冲击,从而刺激大脑,不知不觉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并主动思考、培养基本的审美能力。
例如,对于《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这样描写优美景致的作品,可以用多媒体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图,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接受美的熏陶。又如,配合教学需要,向学生展示书法、传统绘画、雕塑等作品,用欢快的圆舞曲插入《项链》的高潮部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各具风格的优美音乐使学生惊喜、陶醉、亢奋,直至主导情感。多媒体能使许多难以描绘的抽象内容得以展现。因此,应加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欣赏美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二、图画再现,创设情境
例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等语言优美形象。“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个比喻句写得形象、新颖,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作者在这里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更是独特新颖。在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之后,再出现相关画面或Flash,使语言文字的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且加深记忆。学生倾听优美的课文朗读,伴着舒缓的音乐,欣赏着一幅幅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画,感悟着这篇奇颖秀逸的写景美文,在身临其境的愉悦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表演体会,创设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把游戏、相声、小品、课本剧等文艺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充分体验,增加教学情趣,催动感悟。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表演,可以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地表演。“课本剧场”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表演欲望极强,因而在上《雷雨》一课时不必采用课件讲解,而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将学生分组,先选择角色、制作道具、揣摩人物,然后上课时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将最精彩、有较多对话的片段在课堂上重现,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更易理解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体会剧中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语文课充满乐趣,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四、疑难诱发,创设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疑难,并勇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主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当学生不善于质疑,提出的问题还在思维萌芽状态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广度延伸,试着从不同角度找问题。例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提问:“同学们,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派代表作,豪放风格表现在哪儿?”绝大多数学生说:“写景的文字很大气”,并一起诵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笔者进一步启发:“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独独艳羡周瑜?”一时间课堂陷入沉寂。突然有位学生说:“周瑜年轻英俊、雍容娴雅、指挥若定,具有儒将风度。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接着,有学生说:“周瑜年轻有为,又深受孙权信赖,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还娶了个大美女,而作者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谪。”学生的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全班学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起掌来。
五、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作为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5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厌学情绪严重的中职生来说简直是难耐的“煎熬”。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情境,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喜欢课堂。
例如,在教学《荷花淀》一课时,课文写道:“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就这么一句话写出了一个农村妇女对丈夫的痴情、对家园的热爱,这两种感情自然地统一在这朴素的话语中。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原作的妙处,把握人物语言,教师不妨假设一种写法与之比较,“女人定了定神,从嘴里吟出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孩子他爹,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吧!”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在笑声中深刻地领悟到原作的真挚、自然、细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情绪或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时很容易接受新事物。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的幽默因素,设计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就会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
六、想象激发,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悲怆壮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有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也有激情满怀的时代赞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创设情境,营造相应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雨巷》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细雨如丝的江南,走在悠长寂寞的雨巷,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教学《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时,可以创设“与诗人对话”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