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学中企业融资理论概述
2013-04-29杜轶龙
杜轶龙
摘要:文章对企业融资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重点对传统融资结构理论和现代融资结构理论深入剖析。
关键词:企业融资;融资途径;融资结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102-01
1.融资
“融资”也称资金融通,即经济中某一经济单位根据自身资金运用的需求,通过一定渠道,采取一定方式,通过自身积累或者从外部资金供给者处获取资金,以满足其因从事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对资金的需求。
科普兰通过对分部门资源流动账户的研究,将整个经济部门划分为资金盈余部门、资金平衡部门和资金亏损部门,资金盈余部门收入大于支出是储蓄者,资金亏损部门支出大于收入是投资者,这就产生了对于融资的需求。融资实际上就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经济主体将自己积累的储蓄用于投资,称之为内源性融资;若从其它资金供给者处获取资金,称之为外源性融资。在外源性融资中,涉及三方面当事人,即资金融出者、资金融入者以及为融资活动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等。
2.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是指以企业作为资金的融入者,向资金融出者获取企业运营所需资金的一种金融活动。企业融资的过程也是一种通过资金供求关系表现出来的资源配置的过程。资本的逐利性总是会使资金流向投资收益率较高的企业,这一过程可以将有限的社会资金配置于产出效率较高或者当前经济发展最为需要的企业或部门,这就起到了引导和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的作用。
3.企业业资结构理论
(1)传统融资结构理论
传统融资结构理论分为净收入法、营业收益法和传统法。美国经济学家David Durand提出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按照三种方式建立起来,即净收入法、营业收益法和传统法。净收入法认为,负债是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的,并且负债的程度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所以,只要权益资本高于债务成本,企业负债越多,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会越低,企业的价值就会越大。当负债比率达到100%时,企业此时的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达到最低,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营业收入法认为,无论企业的财务杠杆的具体情况如何,它都不会对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及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后两者总是固定。这主要是因为当企业的财务杠杆发生作用时,就算企业的债务成本并没有发生变化,权益成本也会随之上升,所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企业的总价值就会保持固定不变。传统法是介于净收入法和营业收入法之间的理论。传统法认为,尽管企业利用财务杠杆会导致权益成本上升,但却并不会完全抵消利用低成本的债务所带来的好处,所以最终会使加权平均资本下降,并使企业的总价值上升。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程度来利用财务杠杆,债务的低成本就不再能抵消权益资本成本,就会导致加权平均成本以及债务成本的上升,并和权益成本的上升共同起作用,促进加权平均成本上升的更快。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是由加权平均成本由下降变为上升时的转折点所对应的企业负债比率决定的。
(2)现代融资结构理论
现代融资结构理论分为MM定理和权衡理论。MM定理的提出标致着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的创立,之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MM定理假设条件不断放宽的过程。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Modighani和Miller发表了经典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文中提出在完全竞争资本市场中,在没有税收、代理成本、破产成本的情况下,公司的融资决策以及融资结构和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即MM定理。Modigliani和Miller于1963年和1977年对MM定理进行了两次修正,将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纳入了理论模型之中。MM定理的核心可以表述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而是取决于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的预期收益率进行资本化的预期收益水平。企业着眼于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投资者着眼于实现其利益目标,二者相互制约,使得企业的市场价值将会独立于他的资本结构。MM定理开创性的将对于资本结构的研究从传统财务学领域纳入到一般均衡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试图透过企业资本结构的表象,探索企业资本结构的本质规律,并找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形成的权衡理论建立的模型在MM定理关于完全市场条件假设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认为在现实中并非存在完美的完全市场,其体现就包括税收和破产惩罚的制度约束,由于债务上升而导致的企业风险和财务费用是制约企业无限追求负债最大化所带来的免税好处的关键因素。同时,权衡理论将税收收益由单纯的讨论负债税收收益引申到了非负债税收收益方面,进一步扩大了成本和收益所包含的内容,从而将企业融资结构看成了在税收收益和负债成本之间的一种平衡。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