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藏族连长的军旅之序
2013-04-29雷霄张圣涛陈靖
雷霄 张圣涛 陈靖
【人物名片】
拉巴次仁,藏族,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人,1982年12月出生,2006年7月入伍,2007年10月入党,本科学历,现为北京军区27集团军机步旅装步四营十二连连长。入伍7年来,他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被总部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被军区表彰为“优秀基层干部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十大青年标兵”,被集团军评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十佳标兵”。
他就端坐在我们的对面。一张办公桌相隔,我能看清他脸上刚从训练场走下来的仆仆风尘。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似乎并没有在表情上刻画出什么异样。他凝视着我,像要说什么可什么也没有说。
“拉巴次仁,对自己为什么能当典型,请说说你的真实想法。”记者的问题开门见山。“从来没有想过当什么典型,只是感觉你们来采访我,训练会有影响。本来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我们的训练就非常紧张,但要接受你们的采访,我只能用课余时间来弥补,会影响到战士们的一些休息时间。关鍵是,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当典型,差距很大,我们旅像我这样的连队干部很多,大家都很优秀。与其他艰苦的边海防战友相比,我更算不了什么。”拉巴次仁的回答朴实得有些出人意料。
第一感觉,长着一张标准藏族小伙脸庞的拉巴次仁,讲的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原来他从中学一直享受着国家援藏惠民政策,对党有一种深厚的感恩之情。带着这分深情,他奏响了属于自己的嘹亮的军旅序曲。
沐浴党的阳光寻梦军旅
为推动西藏建设发展,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分批次定期把藏族学生送往内地读书,帮助西藏培养各种专业人才。1974年,家里生活贫困的二舅小学毕业,被村里推荐去内地读书。同样,拉巴次仁的阿妈,也赶上了上学的机会,小学毕业留校当了代课老师。拉巴次仁也是沐浴着党和国家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从小学到大学,他接受的教育全部是免费的。上学期间,国家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让藏族学生享受比内地人更多的福利。
拉巴次仁深知,党的政策像阳光,照亮了曾经黑暗贫瘠的家乡。2002年11月17日,这一天让拉巴次仁永生难忘。曾经两次与军营擦肩而过,拉巴次仁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国防生。他在报考国防生申请书中写道:“没有金珠玛米扛枪报国、牺牲奉献,哪有安乐祥和的新西藏。我要把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祖国的国防事业,立志军营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2006年7月,站在毕业分配的十字路口的拉巴次仁,写下申请到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塞外基层部队。
拉巴次仁下定决心去基层建功立业,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他认真做过调查,越是艰苦、偏远的地方,去的人就越少。其实这些地方也最需要热血青年来创业,最需要用知识来改变面貌。还有重要的原因,在拉巴次仁心里,阿妈的教诲一直在耳边萦绕着:“作为一个男子汉,要像雄鹰一样飞得高,要像大树一样不忘本,哪里最需要就到哪里去!”
2008年,拉巴次仁当参谋正干得如鱼得水,组织让他改行任连队指导员;当指导员第一年,他就把连续4年的后进单位带入先进行列,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这时组织又让他到另外一个连队任连长……2011年,拉巴次仁摘取军区比武金牌,带出二等功连,被军区评为“优秀基层干部标兵”。正当大家以为任职满三年的拉巴次仁必将提拔使用时,一纸调令将他平调到某机步旅继续担任连长。不少人好言相劝:“你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当装甲步兵连连长,专业不对口,去了非干砸不行。”其实,拉巴次仁也有自己的顾虑:专业不懂,环境陌生,干好装步连长这个差使,他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但是,生性倔强的拉巴次仁,没有退缩。
不管岗位如何调整,拉巴次仁始终把组织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每一次面对全新的考验、组织的信任,他态度坚定: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听党指挥就是要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训练场,梦开始的地方
当许多大学生干部到部队带兵,抱怨与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时,拉巴次仁却坚定地感到:“一个农村入伍的战士,刻苦学习训练一年,都能成为训练标兵,大学生干部无论在学校学的什么专业,精武强能就应该是我们的主业。”
2008年3月,拉巴次仁参加集团军参谋业务集训。第一次摸底考核,拉巴次仁6个科目不及格。大队领导打电话安慰他:“你刚接触参谋业务,进步比名次更重要。”拉巴次仁却说:“上战场就要打得赢,上赛场就要拿第一!”他为自己制订了“魔鬼”训练计划:体能训练每天跑2个五公里,周末再加1个十公里;参谋“六会”常常训练到凌晨1点,作业量是别人的好几倍。3个月下来,体重下降了28斤,综合成绩跻身集团军参谋尖子行列。凭着这次集训打下的坚实基础,2011年7月,拉巴次仁在北京军区基础训练比武中一路过关斩将,以绝对优势夺得司训参谋专业的冠军,这是大队历史上第一枚军区级比武金牌。
2012年2月,拉巴次仁因掩护战友被手榴弹片穿透了胫骨,腿部做了手术,至少要住院静养3个月才能恢复。当时连队专业训练刚刚展开,手术后第二天,他就打电话让连队送来装甲步兵训练教材,忍着钻心透骨的疼痛,歪在床上补课。半个月后,又传来了指导员要转业的消息,拉巴次仁再也憋不住了。
“回去继续静养,不能过早运动。”医院领导拗不过他。可拉巴次仁回到连队当天,就拄着双拐走上了训练场。那段时间,拉巴次仁拄着拐杖训练的身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战士们都叫他“拼命连长”。年底,拉巴次仁不仅熟练掌握了装甲步兵连8项专业,还取得了无线电台操作一级证书和装甲车驾驶一级证书。去年底,连队各项训练成绩均位列全旅前茅,被旅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2012年5月,某新型反坦克火箭配发部队,多次检验性考核成绩都不理想。拉巴次仁主动请缨要攻克这一难题,最终找到了问题症结和解决办法。用他探索研究的“镜外分划镜内瞄准法”和“辅助方向固定器”,射击精度大幅提高。拉巴次仁还善于从理论上对组训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在装步连任连长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编写的教案是全旅的抢手货,他总结的目标引导法、交叉带动法、曲线激励法等10多种训练方法被集团军推广。
忠诚就是带出能打仗的兵
“一声令下,能不能把战士带上战场?”面对打上时代烙印、有着“和平积习”的“90后”士兵,拉巴次仁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作为一名基层连长,不能带出能打仗、打胜仗的连队,谈何对党绝对忠诚?
去年连队组织冬训,晚上突降大雪。凌晨,拉巴次仁查哨时发现,面对刺骨的寒风,担负警戒的战士为避风转过身来,背对警戒方向。训练讲评,他一针见血:“训练场丢掉敌情意识,上了战场就会丢命。”习惯成自然,战士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自觉用打仗的标准来衡量,是否符合实战要求。按照上级规定,拉巴次仁带领连队规范了50项战备建设评估标准,结合实际制定了《战时携运行与装载固定规范》,凡是实战用不上的,再好看也坚决不搞;只要实战需要的,费劲再大、见效再慢也要一抓到底。
作为一连之长,只有带领连队科学组训提高整体战斗力,才算是个合格的指挥员。连队进入战术训练阶段,如何组训成了拉巴次仁的又一道难题。有人悄悄支招:往年都有训练教案,只要把流程搞熟,应付考核没问题。拉巴次仁却认为:“训练不是为了应付考核,必须经得起实战的检验。”在年底全旅战术考核中,面对灵活多变的各种情况,连队应对自如、处置得当,一举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拉巴次仁组织战术训练,手套护具从新训就被请出训练场,伤口刚结痂又被磨破;尖利的铁丝网代替了橡皮筋,屁股常常挂彩;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拉巴次仁处处敢喊“跟我上”。拉巴次仁说,在改革开放的甜蜜成果中长大的“90后”士兵,多了些娇气和稚气,少了些血性和虎胆。面对时代的“宠儿”,带兵人别无选择,打赢未来战争,必须把他们带成血性十足的虎狼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