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精彩的,永远是下一场战斗

2013-04-29钱宗阳银军罗未然

解放军生活 2013年6期
关键词:战鹰旅长飞行员

钱宗阳 银军 罗未然

几架直升机藏身于树林后,突然爬升,对准前方毫无防备的装甲集群闪电一击,又迅速遁形于树林,消失得无踪无影。昔日摧枯拉朽的装甲部队,也只能望天长叹。

陆航部队的出现,改变着现代陆战的格局,陆航部队的建设,也要紧跟现代战争的步伐。

邱光华英雄机组所在的“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改制为旅那天,有人打趣道:“陆航团长大了,‘饺子变‘包子,会不会换‘皮不换‘馅?”

旅长栗国郑重答道:请拭目以待。

今天,人们欣喜地看到,这支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功勋卓著的陆航劲旅风采依然,先后出色完成神舟系列飞船搜救、云南彝良和四川芦山抗震救灾、4500米以上高原直升机实弹射击等重大任务,开辟27条高原、高山航线,填补20余项我军陆军航空兵飞行训练空白,作战能力快速转型升级,成功实现了由支援保障型向主战突击型的转变。

紧急出动,战机升空只需5分钟

这是一个经典战例:几架直升机藏身于树林后,突然爬升,对准前方毫无防备的装甲集群闪电一击,又迅速遁形于树林,消失得无踪无影。昔日摧枯拉朽的装甲部队,也只能望天长叹。

陆航部队的出现,改变着现代陆战的格局,陆航部队的建设,也要紧跟现代战争的步伐。

一步慢,步步慢!

成都军区某陆航旅旅长栗国脑海中,总翻滚着这样一幅现代战争图景:信息化战场,从发现到摧毁的时间链以秒计量,空天快速打击能力飞速提升,“一小时全球打击”近在眼前。

反应时间,缩短,缩短,还要缩短!当务之急,是要建设一支快反劲旅!

两年前,成都军区一位首长专程来到旅里,下车只有一句话:“紧急拉动!”说罢,按下秒表计时。

滴答,滴答……

15分钟后,4架战鹰旋翼轰鸣,两两编队飞向集结地域,用时仅是训练大纲规定时间的一半。

冲天之举,始于日积月累。

负责塔台指挥的副旅长周绍忠,带领课题小组,一个月内攻克新型数据链使用难题,使飞行任务加载、飞行控制都能用数据链指挥控制系统完成,飞行任务准备由以往的十分钟缩短至现在的几十秒,航线加载与战机升空几乎同步完成。

在外人看来,这近乎天方夜谭:战备值班直升机升空只需5分钟,直升机落地,再次出动机务准备时间不到1个小时。

综合保障能力也在提速。回首陆航旅组建之初,气象、场务、空管等地面保障尚需依靠空军完成,战机趴在从空军“借”来的窝里,反应能力很受制约。官兵白手起家,一点点摸索,如今已能同时开设多个野战机场,24小时不间断保障直升机升空作战。

一次演习,蓝军摸准了“鹰巢”位置,出动数架战机直扑过来,妄图将战斗解决在停机坪上。接到预警后,该旅野战机场仅40分钟就完成转场。蓝军惊呼:陆航旅连机场也会飞!

陆空对抗,空军飞行员直呼“看不到”

还有一个月,藏族特级飞行员余德文就要告別心爱的战鹰。他津津乐道着一次难忘的飞行:

那天,他带领编队执行“敌”后机降任务。起飞不久,蓝军数架空军战斗机出动,守候在直升机的必经之路上。

“老鹰捉小鸡!”余德文清楚,战斗机属于固定翼飞机,速度快,雷达探测距离远,可以轻易发现并超视距攻击直升机,而直升机却够不着它。

这样的对抗尚属首次。原来,这是一场导演部有意为之的较量,目的是验证战斗机打直升机的效果。说穿了,余德文的直升机编队,不过是陪练的靶子。

“高度下降!进云团!”余德文一边操纵直升机,一边向紧随其后的直升机群下达指令。

“再降,进山!”“再降一点,沿着山谷飞!”战鹰时而隐入云雾,时而钻入深谷,巧妙地躲避蓝军防空网。

“再低一点,贴着树梢飞!”余德文一压操纵杆,直升机像跳台阶似的往下降。突然,防撞雷达发出警报:直升机距地面障碍物高度已小于设定的安全值。“关掉防撞雷达!”余德文命令副驾驶。直升机高度一降再降,树梢触手可及。空中守候的战斗机因地形阻挡,始终无法发现直升机。

眼看演练进入尾声,试验任务难以完成,空军飞行员急得用明语呼叫:“直升机,飞高点!我们看不到你们!”

参加试验的空军飞行员直摇脑袋:“这群家伙,太狡猾!”

这“狡猾”的3米,凝聚了陆航旅飞行员无尽的心血,使我军对直升机低空突防有了新认识。

“只要踏进陆航旅,就要把脑袋系在裤腰上飞!”32岁的一级飞行员安然,是邱光华所在大队、飞行四大队大队长,也是旅里最年轻的一级飞行员之一,他大部分飞行时间,都在挑战复杂气象条件和复杂地形。

《飞行技术检查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着每一名飞行员的成长轨迹。旅参谋长李金武随机调出飞行员唐明的训练记录,里面详细记载着唐明每次飞行的评价,满分5分,逐次、逐项打分。记者注意到,即使起飞着陆这样的基础课目,也很难觅到满分的踪影,后面总写着一大串问题讲评。

“唐明是芦山抗震救灾中最年轻的飞行员,在最难降落的太平镇,他躲过四道高压线,单轮着地降落,完成了高难度的‘金鸡独立,旋翼离旁边土坎只有3米!”一向严格挑剔的李金武,很意外地对唐明竖起了大拇指。他告诉记者,他们即将赴藏训练,成为最年轻的进藏飞行员。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曾是直升机飞行禁区。那里高寒缺氧,直升机动力不足,气候恶劣多变,地形复杂危险,6000米以上的雪山一座连着一座,很多雪山都超过直升机的升限,到处都是难以逾越的天障!”唐明话锋一转,“但那是祖国的土地!飞不过去,就不配做陆航旅的飞行员!”

征服的代价惨重得令人痛惜,多架直升机折翼高原,多名飞行员壮志未酬。外媒这样评价:这条航线,是用直升机残骸垒就的!但外媒没有直言:这条航线,淬炼了世界上最精锐的高原直升机飞行员队伍。

高原试剑,勇于较真精确“点杀”

跃上世界屋脊,只是陆航人打赢之路上的一小步。他们接连开创我军陆航部队在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山地运用火箭弹、空地导弹、空空导弹攻击的先河,标志着陆航部队在高原作战运用由支援运输型向主战突击型转变。

2009年秋,该旅承担某型武装直升机反坦克导弹高原发射试验任务。试验地域,选在了海拔2200多米的云贵高原。

这样的海拔高度几乎没有任何挑战。然而,实弹射击当天,12枚导弹中竟然有3枚脱离靶标,飞行过程中还出现了翻滚、漂移等异常现象。更惊险的是,一枚导弹出膛几十米后就发生了爆炸,弹片几乎擦着直升机座舱划过。

是操作问题,还是武器缺陷?

参加试训的几个地方厂家互相推诿,都不想承担责任。旅长栗国拍着桌子表态:“如果今天是打仗,我们就没命了!不找到问题,谁也不要想离开!”

此后3天,栗旅长与厂家一帮人现场检测、理论推导、故障排除,直到第三天,终于查明原因。

问题出在导弹设计出膛空气密度与高原空气密度不匹配。换句话说,这批导弹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高原空气稀薄的情况,根本不适合在高原作战。

因为陆航人的执着,这批不符合实战要求的导弹被返厂,一批适应高原环境的新弹种列装部队。

2012年夏,我军首次在高寒山地开展直升机火力打击试训,陆航旅再赴高原征战。“起飞!”旅长栗国第一个驾机升空,机敏地穿梭在巍峨的雪山间。突然,目标显示屏上出现一颗米粒大小的物体,正高速向山口移动。

“发现装甲车一辆!”

“锁定!”然而,直升机受气流影响剧烈颠簸,“敌人”趁机逃出锁定。栗旅长定了定神,重新稳住直升机,死死盯住目标,迅速爬升,越过一座山头,再次占据攻击位置。

“发射!”一发反坦克导弹呼啸出膛,准确命中几公里外的目标。在场的众多军地专家鼓起掌来。

这次开创性的演练,标志着我军陆航部队初步具备了在高原环境实施精确“点杀”的能力。

比之于高原,黑夜是战鹰更大的敌人。过去,由于缺乏先进的夜视装备,直升机只能完成简单的起落、场内飞行等训练内容。直升机信息化加改装后,配备了新型夜视头盔,夜战能力增强,官兵夜航训练水平一日千里。“黑夜不是遮羞布,而是更残酷的战场!”栗国心里清楚,飞得了和能打仗之间,隔着很大一条鸿沟!

他们一次次加大夜间训练难度,把U形起飞、O形着陆、蛇形机动等战术动作放在夜间训,坚持在最复杂的夜间条件下完成实弹射击、机降伞降、低空突防。一双双洞穿夜幕的火眼金睛,正在陆航战鹰上生长!

一次演习,飞行员唐海军担负战场火力支援任务,准备返航时天色已渐渐变暗。这时,“敵”一架武装直升机突然窜出,借着夜色向唐海军袭来。反应稍迟,“敌人”就可能开火。唐海军急中生智,一个接近60度的大角度盘旋,将“敌机”甩出了几百米。一发空空导弹瞬间出膛,“敌机”被判击落。理论上,该型直升机最大盘旋角度只有45度,夜暗条件下超极限飞行,难度可想而知。又一次突破,上报演习战绩时,唐海军却只淡淡一笔:“飞行员靠技术说话,最精彩的,永远是下一场战斗!”

猜你喜欢

战鹰旅长飞行员
赞浦子·秋怀
很皮很皮的飞行员
2021年7月22日,演习期间,美军飞行员从F-16战隼中挥手
战鹰听令!发动对地攻击
抗疫战鹰谱
飞行员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战鹰出世 扶摇穿云上九天
大校旅长退休回乡当农民
守卫战鹰
飞行员的酷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