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

2013-04-29周正全

新课程·下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默读欲望教材

周正全

摘 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的教学方法不断翻新,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但往往有些语文课花样有余,而内容不足。那么,真正有意义的语文教学究竟是什么呢?教师应该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表现出的认识、启示、感悟来认识评价、审视现实中人们的精神现状、生活的现状、文化的现状、民族发展的现状,从而达到现实意义的精神提升。

关键词:教材;欲望;默读

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意义的劳动,获得成就的前提是教师要把教材弄熟,研究透。教学上用这种办法、那种办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有办法。

一、上好语文课,“读”是关键

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至妙之法。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还说:“非高声诵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蜜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它是中国传统的教学之法。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也很强调朗读“要领略文字的气势,吟诵是唯一的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学生有情味的朗读,有思味的默读,有韵味的赏读,做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达到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境,读事使人感到历历在目。如,在教《醉翁亭记》时,要让学生读出山水之乐,滁人游山之乐,众宾宴游之乐,禽鸟之乐,进而感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通过读,把书面上的文字演绎成鲜活的生活画面,转换成听者的内心视像,展现在听众面前;通过读,让学生积累欣赏优美的语言,获得良好的语感,体味文本的情理,受到心灵的震颤。

二、上好语文课,“活”是灵魂

“活”当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生活的“活”。语文学习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中,必须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学习的始终都有自我个性的情感体验加入其中。课堂上对文章的把握,对词句的辨析,对文段的理解,都应当是教师帮助学生入其境,近其悟,品其味的之后悟得,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产生的共鸣。二是活力的“活”。李镇西老师曾说过:“语文学科与数理化最大的区别之处在于它的录与活。只有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气与活动,语文才能有无穷的魅力。”我想,这就是说要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只有让学生进入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鲜活的文字进行辨析,得出自己的感悟,学生才是愉悦的,对语文的学习才是有兴趣的。三是灵活的“活”。不论是分组讨论,还是朗读,不论是表演展示,还是语文实践,都应当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的安排与架构,是抛弃了机械灌输,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这才是符合学生内在需求的。课堂上的问答、引导,应是充满智慧的,即使是那些随意、随机的对话也应当是充满智慧的。

三、上好语文课,有情才是真谛

语文是一门最富情感的学科,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深意浓的快乐时空。徐天何教授说:“情是语文教育的生命。”语文教学是在感染熏陶活生生的人,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情感的,我们经常说:“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可见语文知识的传递离不开感情的投入,感情的加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语文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语文情境,煽动学生的情趣,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是语文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是目的

成功的语文课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自如、温馨和谐的教学环境,解放学生的大脑。教师用自己智慧的“拨火棍”,挑动学生思维的柴禾,让联想、想象、分析、综合的氧气自由流入,使学生灵气的火苗充分燃烧。在词句辨析、文段鑒赏、合作解疑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才是灵动的,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顾德希.谈语文的电化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3(09).

猜你喜欢

默读欲望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例谈默读在阅读课堂中的教学价值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论奥尼尔剧作《榆树下的欲望》的死亡主题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