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提高学习积极性
2013-04-29祁美蓉
祁美蓉
摘 要: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做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只有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活动;积极性
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一样,也是一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改变“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态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讨的教学过程很重要。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仅有教师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作为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然后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一、抓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
好奇心,在心理学中认为,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参与体育课的学习,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不甚了解,所以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一个有趣、欢快的情境作为开始,让学生对这堂体育课产生兴趣,拥有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例如,在进行前滚翻的教学时,可以用故事、图片等方法描述“刺猬的自我保护”,提问学生“你会吗?”“你想试试吗?”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出本课的内容与重点,继而开始学习。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推崇学生的“偶像”心理
学生的身体行为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但是我们的体育技能的学习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应该要“定形”。在进行技能的教授时,我们的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偶像”心理,让学生崇拜自己,喜欢自己。当教师在完成一个技能动作的示范时,学生会发出惊叹:“哇!”“老师真厉害!”“我也可以的!”等等,这样才能让他们愿意学,甚至有超越教师的想法。例如,在进行一些动作技能的学习,如呼啦圈、运球、花样短绳、跳山羊等技术动作时,教师必须有正确且精彩的示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其主动去学习。当然,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强化自己的基本功,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三、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励并取代“懒惰”心理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喊或请病假,更谈不上对于跑步有兴趣和习惯了。可是速度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材素质的两大基础,那么如何才能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提高学生跑步锻炼的积极性呢?例如,篮球运动是学生最喜爱的,他们打起篮球来就生龙活虎,什么都可以忘记。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多组织篮球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的现象,教师及时指出,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打好篮球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就要好多了。用学生爱好的其他运动来代替,让学生从无形中锻炼其本身较为薄弱的身体素质。
四、充分运用“团结合作”的竞争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中,在游戏、足球等教学中,避免不了会有比赛,出现竞争,那么教师应该适时地运用这种竞争心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进行足球教学前,可以先指导学生观看一些精彩的比赛瞬间、进球瞬间等,让学生了解教材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再以学习后进行同班的教学比赛,也可以是与其他班级交流比赛为诱饵,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动作,打好基础,为班争光,这样的效率会更好。
五、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
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渴求表现自己,竞争又是体育的最大魅力所在。在教学时,由于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因此可以说是同一起跑线。所以,在教学中应创设竞争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他们在竞争中展示自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也因为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学生掌握动作时的要求也不同。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可能就会失去信心,没有练习的动力。那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能力分类,然后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让他们带着“不能输给其他学生”“他能做的我也能做”等思想,用不同的鼓励方式激励他们。竞赛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等,竞赛结束时,教师必须进行小结和讲评,表扬优胜者,以示鼓励,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争取再赛的胜利。例如,对于缺乏自信、动力的学生,可以给予考核加分的奖励;对于身体机能较差的,可以用降低标准、物质奖励的方法;对于成绩优异,又有点骄傲的学生,可以分派任务,带领徒弟,这样既能帮助其他学生,又是对他的一种提高。
六、正确把握学生的“喜新厌旧”心理
学生精力充沛,通常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说明他们喜新厌旧。他们喜欢多变的、手段新颖的练习方式,所以多样化的练习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例如,准备活动不能老是采用一成不变的跑步和做操,机械地枯燥地重复动作,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假如教师能结合课的内容和教学任务,变换成“小矮人”走、侧身跑、交叉步跑、后退跑、“三步上篮”跑、变速跑、花式图案形走、跑,双人操、轻器械操、活动性游戏等等,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加。
七、贴合学生的“骄傲”心理,让他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公正、客观的评价,能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微小的进步,及时积极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和表扬,都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加深对体育课的感情,提高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除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评价语言,如“很好”“有进步”“不错”“继续努力”等外,教师还要用体态语言来评价学生,如一个微笑、发自内心的点头、有力的掌声、亲切的抚摸等。评价要准确,特别注意对不同对象掌握不同分寸。对有骄傲情绪的学生,要促使他们虚心,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有进步,也希望其他同学一起进步。对基础差的学生应注意观察,只要有微小的进步就要肯定,没有进步的相信精诚所至,也能金石为开,也应鼓励以激发信心,不能冷落、视而不见。
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认真参与。学生常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利用这些心理规律安排教学,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把“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
参考文献:
[1]柳斌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二)[M].长城出版社,2000-08.
[2]范启瑞.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讨[J].山西体育科技,2002(03).
[3]仇红斌.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体育课堂实效[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9).
[4]刘明强.体育课如何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教育教学研究,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