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思考
2013-04-29陈英
陈英
探究式学习是一个可行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呢?结合对“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课题的研究及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探究情境既要注重趣味性,更要注重数学味
创设有趣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动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情境的创设,我们不能只关注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有趣,场面上的热闹,而应该追求理性、简约的情境形式,通过对情境呈现形式的精简、弱化,突出其中的数学因素,提升探究情境的数学味。
二、精心设计探索成功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而不是简单地展示结论的过程。因此应在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探索材料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现实出发,有序地组织探究。
1.精简探究点,解决“探究课,难上完” 的困惑
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是曲折艰辛的,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片面追求面面俱到,凡事都让学生探究一番,势必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产生“探究课,难上完” 的感叹。其实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有探究的价值,什么样的内容值得探究,就一节课的内容而言,有没有可以让学生探究的知识?哪些知识值得探究?有几个探究点?哪些作为探究的重点?这是教师经常要思考的问题,它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学生的基础才能把握好。
2.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讨论交流是比较有效的途径。要使课堂交流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有发现,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处讨论,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讨论,在探求结果不确定处讨论,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讨论。例如:在研讨“绳子中的数学”教学时,余静老师提出“绳子对折两次再从正中间剪开,被剪成多少段”这一问题时,课堂呈现出如下场景:
生1:我认为这根绳子被剪成8段,因为对折两次折成4段,所以从中间剪一刀就变成了8段。
生2:老师,我认为是6段,因为对折后,两端的绳子并没有断开。
生3:我认为是5段,既然对折后两端的绳子没有断开,那就应该是5段。
生4:……
师:现在没有统一的想法该怎么办?
生答:操作验证。
师:是啊。孩子们,实践出真知,那现在就开始你的操作吧!
这个过程比较抽象,只靠想象一部分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点燃孩子探索新知的欲望,才能让孩子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操作,全班交流汇报。在孩子们一次次想象、猜测、操作验证、交流汇报基础上,又一次把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师:那这里面到底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那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生1:实践操作,看能不能找到规律。
生2:从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开始找起……
师:既然有了想法,那请看操作要求。
(出示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具体的操作,把所获得的有关数据填写在相应的表格里,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一教学片段,让我们领略教学过程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思维波澜。有了探究体验时的惊险和喜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力量,激发学习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形成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以此保证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探究学习。例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相乘”时,出示一组相应的练习题,多数学生得出可以把小数化为分数相乘,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相乘,也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探究:你能找别的解法吗?此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个个跃跃欲试。有些学生认为还可把小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不变。此时,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明确当小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是整数时,用这个方法比较简便。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四、注重引导学生把探究式学习向课外延伸
生活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获得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使数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例如:利用寒假时间,组织学生调查所住小区里各户人家的用电情况,按以前的收费标准算出电费,再按梯度收费法计算电费,两者相比较,能发现什么?写出调查小报告; 也可以不断创设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游园活动、24点比赛,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可以发现问题,产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愿望。
探究式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它不仅可以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