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分析

2013-04-29杨宝莉

语数外学习·下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启发性原则数学

杨宝莉

提问是所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间交流沟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正因为课堂提问的魅力,决定了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

初中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同样也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涵养及素质。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学生的素质及智力是参差不齐的,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特别强的学科,学生的学习压力与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成反比的,而这个时候教师的压力随之增大,数学教师尤甚。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活跃课堂的气氛,带动所有同学的学习兴趣。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时多提出一些问题,而且所提的问题也应难易相等,这样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勇于回答教师的问题。兴趣有了,数学成绩自然而然就慢慢上去了。

二、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所要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掌握好提问的频率及其时间的长短,频率过于频繁或者时间过长会使学生有厌烦之感,频率过于短或者时间过短又会使学生觉得课堂很枯燥;另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也要有科学性,要适度。

2.目的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中的提问应有目的性,问题的提出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宗旨。针对课堂中的重点及疑点来设计出相应的提问方法与技巧,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

3.启发性原则

教师要利用能为之所用的技巧、方法和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维应启而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且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启发性的原则是决定性原则,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迪性,决定着学生的智力发展。

4.循序渐进性原则

数学课堂上的提问必须要精心设计,一定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的程序步骤精心策划,遵循着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的规则。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果不循序渐进,而是杂乱无章,想到哪说到哪,没有逻辑性,学生会感到迷茫,摸不着头绪,久而久之学生会烦躁,没有了积极性,学习成绩自然就会下滑。循序渐进性的原则能展现出教学结构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缜密性。

三、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1.课堂上的提问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互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与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一致,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针对书本上的重点、难点来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要突出重点、关键点,多提一些与上节课知识点有关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复习与学习同时进行。这样能节省学生的时间,而且学习效果也比自己看书复习时要好很多。

2.课堂上的提问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结合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就是考查学生的实际状况,其中包括了学生的学习心态、个性差异,知识水平等。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多提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语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转换自己的语气,时而温和,时而严肃,时而幽默。

四、当前数学课堂提问所面临的问题

1.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

为了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一些教师经常设计让很多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问题,这样反而使课堂提问的目的变得不明确,表面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上华而不实。

2.重视形式而轻视实践

一些教师比较重视形式,问题的提出脱离了学生的思考范围,启而不发;或者就是提出的问题较难、偏题或者很笼统,这样就会使学生很难理解;或者先点名然后在提问,学生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慢慢就会变得尴尬;又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课堂提问只针对极少数的学生,这样多数学生就会感觉被孤立或者被讨厌,师生关系会变得糟糕。以上这些情况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及教师工作的开展。

五、有效提问方法的注意点

1.目的要明确,语言要简明扼要

在上课时要根据所要学的内容和实际情况的需要,有计划地提出已经设计好的问题。例如指导性提问,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复习性提问,能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启发性的提问,能帮助更好地学生理解知识。还有,提问的对象必须要确切,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还是针对全班所有学生的,在提出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一般最好不要重复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2.恰当地降低难度,着重能力的培养

21世纪的中国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对人才的需求大,要求也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题海战术”已经不可取了,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启发性原则数学
基于启发性提示语的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策略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