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儿童心理特点 进行数学教学改革
2013-04-29王丽梅
王丽梅
有效地教学在于师生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和知识的交流。要做到有效教学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教师就不是主导的,而是主观的。要遵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研究儿童的心理,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才有可能搞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巧妙地创设情景,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达到目的的保证。巧妙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引起孩子的无限兴趣,使幼儿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由于孩子的兴奋,自然就能减轻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疲劳,同时能减轻记忆和负担,有利于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
教幼儿十以内数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是认几遍,写几遍,不注重实际应用。幼儿感到枯燥无味,兴趣索然,针对这些我就创设了下边这些情境:首先我准备了一些材料,用硬纸卡做成的摩天大楼、小木块、小桶、小狮子、各种小动物、花朵、小树等,要求幼儿在课堂上用这些材料设计一座动物园。由于好奇心驱使他们对老师的要求,首先产生了新鲜感。我刚说完要求,小朋友们一下子站了起来,都争着到前边来设计,我首先找个幼儿到前边来摆,他拿起一面小旗插在大楼上,然后说这是小动物们的教学楼,上面有一面红旗,我马上表扬他想象力丰富,有创造精神。听我这么一说,有许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争着到前面来设计。这时我叫了第二名幼儿,他又拿起几个木块摆成大门的样子,把狮子放在两边,说这是大门,一面一个狮子保护小动物们。我又让小朋友为他鼓掌,这样一来更加激起全体同学的兴趣。因为此时孩子们想象力正受情绪支配,课堂上简直一片欢腾,纷纷提出自己的设想,最后由同学们自己动手摆出了一座美丽的动物园。这样小朋友们不但理解了十个数字,而且还把十以内的数运用于实践,在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从心理学这种观点讲学生这种动机是无意的,无意记忆则记忆会更久,原因是学生头脑中有形象、有情境,使得感知鲜明、印象深刻。
儿童的思维许多都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的。创设情境就是变相的向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在特有的环境中感知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新鲜感。这是思维的开始,这是兴趣的起源。
二、控制教学过程,激发幼儿求知欲望
教学时态的控制,我认为要从培训学生学习兴趣中出发,把着力点放在开发智力上,有效地利用课上运动进行教学。学生的智力是无限的,这个智力的程度如何,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教明白,更要注意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求。例如:我在教刚入学的孩子“1”时,我没有把“1”这个抽象的数字单纯让孩子一般化的会念、会写、记住,而是通过书上的插图,变抽象为形象,学生通过仔细看书就能说出图上画了1张桌子,1把椅子,1个小女孩,手里拿着1支笔……我让学生说出用1表示的物体。学生纷纷回答:1本书,1个脸盆,1块黑板,1张奖状,1扇窗户……学生又把“1”这个抽象的数字还原成了生活中的实物,进一步加深了对“1”的理解。我提出:谁能说完用“1”表示的事物呢?小学生七嘴八舌的争论起来,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突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问道:老师,你要能问完,我就能说完。你要是问不完,我就说不完。我问这名同学为什么,她有趣地说:中国这么大,世界比中国还大,你能问完吗?这样步步深入,不仅能为以后学习分数建立单位1的概念,而且还渗透了微观和宏观,有限和无限的教学思想。
三、从成功感入手,培养学习品格
如何使学生越学越感到有意思,以至于达到入迷的情境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上进心,有信心和成功感。
比如一些做事不留心、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就产生了悲观感,对学习不感兴趣了,认为自己脑子笨,学不会,课堂上听不进去。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特别关照,万万不能放弃,挖苦;相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亲近他们,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里,多给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
小学生更喜欢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探讨研究问题,总愿意尝试一下,研究一番,一旦成功,就产生了自豪感,就更愿意求索,产生更强烈的追求。这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就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其形成学习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