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疏导与处置
2013-04-29赵晶祁萌刘国珍
赵晶 祁萌 刘国珍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势态,提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疏导;处置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态势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当代中国一些尖锐社会矛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我们要采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起因都来自现实生活,反映了公民在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就业难、公共道德等问题时社会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的觉醒,是公民内心诉求的现实反映,应当理性对待,要善于倾听社会各方声音,辨别真伪,形成正确认识。
1、社会矛盾的积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一些群众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在通过正常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不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就可能选择通过网络来寻求帮助。由于网络本身言论发表的自由性和公民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这类问题易在网上引起网民的围观、热论,再加上一些人的具有煽动性的话语,从而易于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2、理性情绪的感染——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催化剂”
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现实群体性事件虽然都有现实的诱因.但导致事件升温和恶化的“催化剂”往往是非理性情绪的感染。非理性情绪具有连锁反应。使人丧失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或激动,或暴怒,或狂欢,进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3、两大舆论场的对峙——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点火器”
前文我们提到,在网络舆情中既存在着自上而下主动释放信息的“官方”网络舆论场。也存在着自下而上的“民间”网络舆论场。在网络上,网民一般采用新闻跟帖的形式来关注社会问题,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批判精神来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但与此相反,传统媒体报道的滞后性和地方政府反应迟钝,以及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不适应,导致了两个网络舆论场的隔阂和对峙。
4、协商机制的缺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助推器”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过程中,协商机制的缺位是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现实社会中利益表达机制不够畅通。二是少数政府部门施政中损害民众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方式不科学。
5、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
随着网络的持续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未来发展会更加引人注目,也将会发生一些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事件发生日趋增多且传播迅速,影响力更加广泛。二是地区性的特征更加明显。三是和传统媒体的结合。四是网络规范与制度还不完善,对网群事件监管存在空白。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隐匿性和弱规范性等特征,构成了地方政府网络治理的多元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本质上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必须建立从战略认识到制度规范和应急机制的系统应对体系,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政府治理的载体和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创新的进程。
1、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挑战
第一,民意表达的汹涌态势,构成了政府网络治理的民意挑战。
第二,迅捷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构成了政府引导与管控的多元挑战。
第三,网络舆情弱规范性,构成了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大挑战。
第四,网络传播的非理性因素,对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2、建立健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应对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应建构起一种快速反应的速度、能力与机制多位一体的应急管理体系。一是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坚持多管齐下的应对之策。必须第一时间调查处理、第一时间发布正确的权威消息,在信息公开上必须与谣言赛跑。二是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在互联网时代,每个公职人员都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三是建立舆论互动机制。网络群体性事件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最先发帖人的某些观点很容易对后来者的评价产生影响。四是建立信息的反馈机制和沟通机制。五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协商机制。六是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3、建构多元社会主体良性互动的网络化治理体系
互联网作为超大舆论场或舆情产生与传播的公共领域,相对来讲治理难度更大。因此,仅仅依靠网络互动或者政府唱独角戏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建构网络群体性治理机制的时候,还必须与传统媒体、网络社区及公民社会建立良好的合作治理机制,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达到善治的状态。
4、加快推进电子政府建设
建设电子政府是政府管理创新最有效的途径,意味着政府必须与时俱进地借助网络建构起新型的治理平台,实现电子政府治理功能与互动方式的转型升级。电子政府不应该仅限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创新,要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更应该加速网络民意调查与论坛即时互动、沟通功能的开发与提升。即时的互动、沟通平台与载体。既有助于政府迅速了解民意并对民意适时做出反映,也有助于公民利益诉求的实现,从而提高公民的满意度和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如杭州市通过网络与视频直播开放式决策相关信息,政府决策吸纳网友意见,并通过政务论坛实现与广大网民的良性互动,社会反响非常好。
总之,加快政府治理平台和载体创新,推进电子政府建设,打造更加高效、透明、互动、民主的现代政府,无疑可为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伟.网络舆情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
[2]姜岭君.对完善网络舆情监督的理性探讨[J].青年记者,2008(23).
[3]陈勇,王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控制——以“安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