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策略

2013-04-29王烨

关键词:培养策略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王烨

摘 要: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等的综合体现。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清晰地理解“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并在立足生活,加强实践,重视体验等方面给予良好的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和阅读水平,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语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3-0046-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可见“语感”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中是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呢?

一、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感情诵读指导

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可以说已形成了一定的母语语感能力,他知道大人所说的话对他的褒贬,也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进入学校后,我们发现,学生课外说话无拘无束,尽情表达,而课内会出现木讷结巴,词不达意。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欠缺语感”。如果教师缺乏语感意识,表现在阅读教学中便是肤浅的内容解读和冷漠的课文分析。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能无话可说,因为他们找不到语感,所以出现不会说话的现象。

我们小时候都非常喜欢看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究其原因,除了那令人新奇的各种动物外,还有就是赵老师那充满磁性的声音,试想如果没有那充满磁性的声音,只是播放画面,效果不知会怎样。还有,我的语文老师在讲完一篇《石榴》课后,令全班惊叹不已,原来课文还能读得那样美,下课后的教室里尽是模仿他朗读的语调,以致多年后同学聚会时还会谈到那堂课。

如果说榜样是最好的老师,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自己必须拥有敏锐的语感和厚实的语文功底,去影响和带动学生。

二、立足生活,汲取语感的源头

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也越见深切。一些年代久远或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的文章,如《草船借箭》、《颐和园》等,教学中首先可联系电影、电视的有关镜头,或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敏锐的语感。其次,也可以引导学生拿生活中见到的同类事物与课文描写的未曾见到过的事物做比照。如《麻雀》一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时,“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战斗”的情景,可启发学生拿生活中常见到的猫或狗要扑向小鸡时,母鸡保护小鸡的情景来作比照,使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形象浮现于学生的头脑中。

我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生活体验,培养语感的。我问学生:“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大花坛里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杏树、桃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感知。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之情。

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三、加强实践,深入语感的沃土

(一)反复诵读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语调、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出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含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更应该强调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可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感情时则可把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即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生愈读愈能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二)比较揣摩

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老师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句比较,让学生推敲赏析,学生品出了“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再如:一位教师教学《燕子》“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了文章中的一字一语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致有误失。”

(三)唤起想象

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定向引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感受形象,达到领悟感情的目的。例如,《送往小木屋的信》一文,主要讲了三名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为保护祖国最北部97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在小木屋中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及在单调寂寞的生活中迫切渴望得到家信的事。这篇课文的教学,体会战士们的生活环境的艰苦与生活上的单调和寂寞是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而这些困难是学生难以亲自体验到的。因此,教学中,我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始森林深处”、“风雪交加”、“无边无际”、“隔绝” 、“小木屋没有电”等词句的意思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这些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想象中进入情境,享受语感的魅力。

四、重视体验,积淀语感的功底

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它们共同积淀在言语主体的内心,被固有的心理结构组织在一起形成了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定要深化阅读者的生命体验,因为体验的贫乏、认识的浅薄、情感的麻木必定导致语感的迟钝。把生活体验、认识、情感撇在一边而要创造灵敏、丰富、深刻、优美的语感,就好比不让一个人吃饭喝水而又要他唱歌跳舞一样。

与此同时,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期是语言习得,语感形成的关键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段都要求熟读成诵。特别是那些语言表达规范、文化内涵丰富、思想内容健康的语段,更要能够熟烂于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博观约取,方能厚积薄发。每节语文课前一分钟,让学生带一句佳句与大家分享,不断地积累,他们就有了自己的语库。

总之,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必将对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中起到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