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义与利”导写
2013-04-29刘胜利
刘胜利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3年2月3日下午,一位农民工骑着助动车去银行存钱,他原本打算把1.7万余元存入银行,却不慎将钱撒落在地。周围的路人见状,竟然争相哄抢,仅仅几十秒的功夫,钱就被捡没了。这位农民工模样的男子半跪在街头,给拾钱者磕头,请求大家把钱还给他。农民工说,这是他一年的血汗钱;但除少数人归还外,很多人则拿着钱匆匆离开了。最终这位农民工仅捡回3700元。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感想或类似的经历?请选择一个侧面,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不得偏离话题的范围写作;③不得套作或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展现的是前段时间各大媒体广为关注的哄抢农民工钞票一事:2013年2月3日下午,一位农民工去银行存钱,在上海市北翟路、协和路口不慎将1.7万余元钱款撒落在地,周围的路人趁机竟相哄抢。最终他自己捡回了3000元,路人还给他的仅有700元。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013年1月30日,苏州一辆大卡车在高架桥上侧翻,价值十几万的货物从高架桥掉落,仅仅几分钟后,就有一大群人蜂拥而至,开始哄抢货物,司机急得大喊:“不要抢我的东西,我也是打工的。”但是没有人理会。2012年兰州高速车祸后,价值几十万元的葡萄被哄抢,车主倾家荡产。
在这一幕幕疯狂哄抢的背后,暴露出的是国民道德的丧失,良知的缺失。在金钱、利益面前,不少人见利忘义,全然不顾尊严和道义。解读这则材料应该主要以“路人”为立足点,以“义与利”为中心话题,从现象到本质,多角度挖掘,进而确定立意,如:见利忘义是严重的缺“德”;公民道德素质亟待提高;要富有同情心;助人为乐是一种大爱等。参考拟题:向见利忘义“亮黄牌”、拷问良知、物质“富翁”与精神“乞丐”、金钱诚可贵道义价更高、归去来兮等。
[佳作示例一]
归去来兮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8)班蒋茜
面对污浊的官场,陶渊明大声呼号:“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毅然回归田园。现今,面对疯抢农民工血汗钱的国人,是向他们的良知发出“归去来兮”召唤的时候了。
“想吃果冻,舔下皮鞋;想吃老酸奶,舔下皮鞋;感冒要吃药,还是舔下皮鞋。”这是“皮鞋事件”被央视曝光后网友的恶搞。此后数日“余震不断”,“皮鞋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修正药业“黑客门”、雀巢亨氏“致癌门”、南京红烧肉“添加剂门”,噼里啪啦摊了一地。面对各种事件“门”,民众只能表示深深的无奈和伤不起。近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爆发,罪魁祸首究竟是谁?纵观当今中国,“金钱至上”早已成为“黄金法则”,人的良知和道义逐渐消退,道德滑坡,众多安全事故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对于金钱,古人是一直提倡“君子之道”的。孟子就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所谓“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金钱的崇拜几近疯狂。“有钱能使鬼推磨”,“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受诸如此类“金钱万能”价值观的毒害,出现了“见钱眼开”的路人,出现了昧良心赚黑心钱的商家,出现了贪污腐败置人民死活于不顾的官员……墨子说:“有义则富,无义则贫。”不讲道义,徒有金钱,这样的人也许是物质的富翁,却是精神的“乞丐”。经济学认为,钱是一种基本货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唯有正视金钱,不为金钱所奴役,才不会迷失心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至善至美的道义时时散发出光辉,堪称楷模。《水浒》中梁山好汉的义气,曾令无数人为之热血沸腾。“爱情诚可贵,道义价更高”的新价值观激励着无数有良知的人。感动中国人物周月华说:“我喜欢我的工作,我现在多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二十多年来,她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为辖区近5000村民送去了医疗服务。没有利益可图,内心的道义支撑着周月华度过二十载风风雨雨。还有主动捐献器官的桂林小姑娘何玥,为维护农民利益“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陈家顺,他们一个个义薄云天,光彩照人。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性的纯真,是道义的魅力。
刘墉说:“眼中只有鱼和鹿的人,不能看到真正的山水;眼中只看到金钱的人,永远找不到自我真实的性灵。”勿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让我们一同高呼:“良知,归去来兮!”
[点评]
这篇议论文由陶潜的“归去来兮”引出论题,然后列举生活中种种“金钱至上”背弃道义的丑恶现象,接着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大量的实例,正面讴歌历史长河中至善至美的道义,展示人性的光辉,既是正面论述,又为人们树立高尚的价值观、追求“大义”指明了方向,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按照引—议—联—结的结构行文,逻辑严密,无懈可击。用““归去来兮”作标题并收束全文,铿锵有力,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佳作示例二]
见利勿忘义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8)班罗婷婷
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古人尚且明白“义”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作为现今文明社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明白精神的富有高于物质的富有,我们要谨记:见利勿忘义。
一农民工存钱时不慎将一年的血汗钱撒落在地上,路人见状争先恐后地捡起钞票塞进自己的腰包。尽管农民工苦苦哀求仍无济于事,令人痛心疾首!为什么在高唱道德赞歌的今天会出现这种丑恶现象?人们在弯腰拾钱的同时也丢失了自己的道义,一副副丑恶的嘴脸逐渐扭曲,变形,让人不寒而栗。见利忘义,捡的是金钱,丢的是尊严。
见利勿忘义,会让前行的道路充满光明。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保洁员,一次,她拾到一个装有3万多元现金的钱包,但她没有动心,瓢泼的大雨没有改变她等待失主的决心——陆永芹,卑微的保洁员,却用道德的光辉使这个雨天充满了阳光,光明驱散了头顶的阴霾,她用“义”照亮了自己前行的路,也让那些在利益的诱惑面前蠢蠢欲动的人无地自容。“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见利忘义地追求物质的丰足,纵使腰缠万贯,锦衣玉食,也永远受到人们的唾弃。
见利勿忘义,会让生活充满醉人的芬芳。当得知自己的生命仅剩3个月时,她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何玥,一名12岁的小学生,用大义完成了自己生命最后的精彩一跃。她的父母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器官救助的患者。花朵从枝头凋落,却留下满地清香。见利勿忘义,你收获的将是精神的“玫瑰”,它比真实的花朵香得更淡雅,更持久,生活也因此花香弥漫,顺心舒畅。
见利勿忘义,会让精神的“粮仓”充实而丰盈。看着聋哑姐妹得不到正常教育,她的心里阵阵难受;聋哑学校办起来了,即使负债累累也要为学生增添学具——袁敬华,自己捉襟见肘也要让聋哑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她的付出终于迎来了硕果累累的金秋,精神的“粮仓”也满是黄灿灿沉甸甸的“谷穗”。见利忘义的人只是短暂的拥有,物质的富足如何能填补精神的空虚,这些人精神的“粮仓”永远是空空如也,颗粒无收。
当然,见利勿忘义并不排斥适当的物质追求,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我们在道德的底线内追求物质享受,也无可厚非。舍小利,取大义,你的人生舞台一定会赢得掌声与喝彩!
[点评]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议论文。文章开宗明义,快速入题,观点鲜明。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条理清晰,相互补充,层层阐释,观点得到有力的证明。本文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素材新颖,对比明显。文中所选用的三个事实论据,给人以全新的感觉,成为一个个视觉兴奋点,吸引读者的眼球。正面举例之后,都适时展开反面论证,正反对比,孰是孰非,何去何从,一目了然。引用材料自然,剪裁得当,并巧妙过渡,足见作者的智慧。
[佳作示例三]
构建精神伊甸园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7)班张萌
读完材料,不禁有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农民工辛苦一年的血汗钱就这样被一“抢”而光,即使跪地哀求,也难以唤回人们的良知——国民的素质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感动——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个则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200多年前的康德如是说。可是,看看我们如今的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滑坡却日趋严重,“向钱看,向厚赚”已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被金钱与名利冲昏头脑的人们已经无视道义的存在。可以说,那些一味追求金钱与名利的人们,他们的精神世界已经一片荒芜。
何以至此?良心中毒是也。当有权有势的人无论怎样的品相都能高高在上时,当提升职位只看送礼多少不论才能时,当“富二代”“官二代”们在各种场合高调炫富时,人们心中的正义、良知就渐渐被吞噬,见利忘义也就见怪不怪了。于是,唯利是图成为寻常的风景,背义趋利成了生活的常态,善良无私成为尘封的历史,人们悲哀地“进化”成精神的“乞丐”。
鉴于此,构建精神伊甸园,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构建精神伊甸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只有个人道德素质提高了,社会精神文明才能进步。当等待已久的公交车缓缓开来时,你可以礼让老人、儿童先上车,不必争先恐后;当过马路遇到盲人时,你可以停下脚步,热情地搀扶一把,不要视若无睹;当遭遇街头冻得瑟瑟发抖的乞丐时,你可以主动上前,给他披上一件棉衣,不图涌泉相报……也许你对这些小事嗤之以鼻,可细想一下,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精神家园的构建,正是由这些看似卑微的“琐事“聚集而成。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时刻以道义作为行事准则的人。“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婆婆”陈贤妹……他们如阵阵春风,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生机和希望。我们应当紧跟他们的脚步,将爱的火炬传递,温暖生活,温暖世界。
利益诚可贵,道义价更高。眼下,是到了清理我们荒芜的精神家园的时候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们要坚守这样的节操,视名利如粪土,呼唤道德的回归,共同构建好精神伊甸园!
[点评]
本文开头简洁明快,引出“国民素质”的话题,继而揭示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严峻现实,为下文张本。“何以至此”承上启下,“良心中毒”一语中的,作者用排比句式历数种种金钱至上、道义遭受严重践踏的社会现实,深入剖析原因,亮明恶果,再次为下文如何“构建精神伊甸园”张本。作为议论文,本文处处张本,结构紧凑,一气呵成,使论述天衣无缝,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