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 反思 展望

2013-04-29王晓香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王晓香

摘 要:课改十年,石家庄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通过学科教学研究、骨干教师团队建设、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实践与探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科教学研究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品德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品德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51-04

2001年,新课程改革提出充满着“人性”光辉的响亮口号:“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在这样极具凝聚力的课改精神引领下,石家庄市品德教学改革走过了十年,这是全市品德学科建设从逐步摸索到稳步发展提升的十年;是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品德骨干教师队伍人材辈出的十年;是各级领导、学校对品德学科关注度不断提升的十年。

十年来,我们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德育回归教育的本质”指导思想引领下。通过品德学科核心团队的打造,锤炼了一批品德学科教学的领军人物,并依靠他们的引领和辐射壮大品德学科骨干教师队伍,深入进行以品德学科研究、团队建设、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实践与探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品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全市品德学科研究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使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回顾:全市小学品德学科课改十年的主要成果

(一)落实新课改精神,构建和谐、高效、鲜活课堂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十年来,我们立足课堂,研究课堂,探索品德课堂的真谛、研究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使品德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变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全市品德学科教师对品德课程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得以很好地体现,品德课程意识有所加强,多数课改变了过去盲目拔高或出现“空心人”的现象,较好的体现了品德课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及健全人格发展。教师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达成这样的共识:品德教学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它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立足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并形成经验。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冶和理智的启悟,从而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它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提倡课堂教学回归到它的本真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养成关爱情怀,从而感悟到“生活没有旁观者”这一朴素的哲理,使学生成为积极的、乐观的生活者,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2.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品德教师执教能力有所提高,教材研究的意识、课程整合意识明显提升,形成了以生为本、以学论教的观念,并努力在课堂上实践。

(1)以活动为中心, 教服务于学。教学活动是品德课的支架,品德教师本着“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积极探索以活动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以活动串的形式——实践活动、调查活动、情境模拟、小组互评活动等组织教学,寓教学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交流、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良好的情境创设成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活跃课堂气氛的调色板、推动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彼此形成真正“学习共同体”“优质的生命场”。

(2)课堂活动丰富,质量高、效果好。多数品德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针对学情需要,精心设计教学,逐步使常态课活动化,活动课生活化,优质课特色化,个性课品牌化。品德教学越来越趋于常态、真实、自然、生活气息浓厚、充满了人文关怀。如,以情感触动为特色的李黎明老师的《了不起的我》,李京老师的《夸夸我自己》,刘澜老师的《成长的轨迹》等优秀品德课在全国、省及全市均获得好评。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改十年,我们欣喜地发现“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品德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自主参与,自我设计,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活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被触动被感染而发自内心的感情流露和真实的情感体验。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会彼此分享生活经验和学习收获。探究活动的过程也常常成为学生思考、质疑、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实践体验活动更为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社会生活提供了平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更多的品德课堂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精神享受。

(二)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教师成长途径

育人先育师。品德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推进者,教师素质决定着教学效果,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性格只能由性格来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涵养。这就要求品德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要用自己美好的心灵来感召每一位学生。基于此,我们始终把县区品德教研员及全市品德骨干教师培养作为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营造在工作中自修、过程中培养、行动中成长,即“做中学,做中思,做中研,做中用”互助共进的教研文化;勾勒了理想的品德教师形象:①具有心灵的力量,②具有思想的魅力,③具有情意的关怀,④具有人格的熏染,⑤具有实践的智慧,打造了“一三四”品德教师发展工程,即一个培养模式、三个核心思想、四个措施途径,力促品德教师增强教研意识,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1.一个培养模式。坚持“教学研讨、人格培养并重”的原则,注重品德教师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提升,确立了“德性+基本功+能力”的骨干教师培养模式,促进品德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三年达标”到“师徒结对”,从“骨干教师”到“名师工程”循序渐进。 其次,通过制订自我发展目标等方式,为品德教师创造各种主动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其体验到被尊重、被认可、被赏识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满怀着信心和勇气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2.三个核心思想。

(1)“路上成长”思想。我们秉承着“路上成长”的品德教师行动成长理念,让青年教师敢于迈出前进的第一步。因为培养骨干的目的在于发挥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如果等待培养成熟后才去使用乃至重用,时间消耗太多,不能适应课改的新步伐。只有边培养边使用,边发现不足边调整培养方向及内容,才能使教师在每个阶段制定可触摸、实现的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目标标高,全力以赴面对每一个活动,始终保持“在路上”的发展状态。

(2)“快乐秒针”思想。我们力图让每一位致力于品德学科研究的教师像一支支快活的秒针,不停地学习着,研究着,成长着,成功的喜悦也悄悄地浸润着每一个品德教师的生命。

(3)“八仙过海”思想。在品德课改实验中,我们时时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及工作环境选择主攻方向,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品德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教学”“品德教学中的活动优化”“如何整合品德课程资源”等众多与教学密切联系的思考与实践涌现出来。

3.四个措施和途径。

(1)读书涵养心灵,提升人文素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品德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品德教师的教育理念要进一步更新和完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要进一步丰厚和充实。为此,我们一方面鼓励教师牢固树立学得好才能干得好的理念,切实把学习作为基本功和必修课,真学,勤学,深学;倡导教师读书是内在生命的一种自觉,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个人需求。不是为了“教”而“学”,而是以完善和丰富人性、充实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体验人生为目标而进行的修炼与自我提高。以便能够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学生。为此,我们精心选择、推荐书籍供骨干教师阅读,并坚持不断完善更新。通过开展读书论坛、走近名家等系列活动,引导教师努力吸收消化这些精神食粮,滋养心灵,改善内存,积淀底蕴,夯实智慧根基,全方位提升品德教师的综合素养。

(2)榜样感召引领,建设名师团队。多年来,我们通过各种研讨活动及名师论坛、高级研修班、教师与骨干教师一对一互助帮学等名师带动工程,为骨干教师提供学习、借鉴、交流的平台。为了强化教师相互借鉴、积极进取的意识,我们建立了“品德高级研修班教师成长档案”,每位研修教师在学期结束时都将自己本学期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入档。在此基础上,每学年组织年终总结活动,让骨干教师在不断认识自己的同时不断地了解别人,结识新人,互助结对,形成你追我赶、奋发进取的局面,使一批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申慧、李亚敏、刘澜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以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召教师,以自身出色的业务示范、指导着教师。在他们的辐射带动下,更多的品德教师爱上了品德学科,一批批骨干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

(3)召开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促进其专业化新发展。对于多年在品德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和研究、在各级各类教学评比活动中取得佳绩、大家公认的有相对成熟的思想及能力的品德骨干教师,我们本着成熟一个研讨一个的原则,为他们召开个人的品德教学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展示他们对品德教学的理解和诠释,有专家的引领,还有团队和他们互动交流,质疑问答,共享教育智慧,共同感受思想交流的无穷魅力。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教师们不断加深对品德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职责,从而促使骨干教师不断地学习与探究,达到专业发展的新境界。因此,教师个人的教学研讨会不仅是一种观摩和学习,也见证了全市整个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十九位品德骨干教师成功召开了个人教学研讨会,他们是有思想、有追求、研究型的品德骨干教师,正朝着成长为品德学科教学专家的目标迈进。

(4)倡导师徒结对,期待星火燎原。为提高个别化指导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效果,我们以类似导师制的师徒结对方式,引导品德高级研修班的骨干成员,特别是召开过个人教学研讨会的教师与每年学科教学评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手结成对子。一方面要求师傅自觉履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职责,加强指导的系统性,做好指导计划,特别要重视思维方式方法的点拨;另一方面要求徒弟积极学习师傅的成功经验,通过听课等多种途径向师傅学习,形成师徒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的良好态势。

(三)优化教研行动策略,构建优质教研文化

教学研究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策略。十年来,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论坛、博客等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开展网上研讨,为教师创设交流平台和多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组织学习、培训、观摩、研讨等常规活动。通过主题研究、备课研究、课例研究、课型研究等活动,实现全员的多向互动。系统地对学科知识及教育共性问题进行研究,从而高效地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群体性品德骨干教师培养模式正是这样的成功范例,高研班就是品德教学研究共同体,为大家的问题解决和才能展示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展示平台。

1.系列活动优质,教研富有实效。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需要教师对自身职业素养有主动提升的要求,也需要良好外部环境,包括行政或制度层面的支撑。例如,“优质课”“教师基本素质大赛”“名师论坛”“论文交流”等形式助力。说课、公开课和优质课,是例行多年的教研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认真研究新课程下的优质课评价标准,组织教师学习研讨示范课例,开阔视野,吸取精华,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常年坚持“送教下乡”活动,每年由优秀品德教师送课到农村一线,特别是薄弱学校,教研员亲自跟踪指导与引领。每年作课教师达百余人,作课达二百余场次,听课教师达几千名。方法程序为:理论讲座——作课听课——说课评课——研讨交流。这种研讨活动使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种力量交互作用、影响,产生谐振作用,让更多的教师在分享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2. 组织网络严谨,层层落实到位。为探索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实践策略,为教师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创造展示的空间,我们构建了“市、县(区)、乡(片)、校”四级骨干教师联动的教师校本培训、教研网络,其实践操作包括四个层面:

“市级” 每学期组织三至四次活动,解决共性问题,重点开展培训指导、骨干培训及主题研讨活动。以常规教研活动为依托,以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培训为重点,以营造互动交流的研究氛围为平台,以召开个人教学研讨会为促进,以相对高质量的学术报告、教学研讨为引领,构建了点面结合、积极互动、能够激励广大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县区级”鼓励区县教研员结合本单位实际搞培训。坚持“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对教师进行“三步走”的培训:第一步对品德骨干教师启动培训;第二步对区域全体品德教师的全员培训;第三步结合具体实践课例对教师进行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培训。

“乡片级”主要以中心校为龙头,采取“点片结合、名师引领、课例研讨、行为跟进”的方式进行。

“校级”立足于学校,常以跨学科教研活动进行课堂观察、课后研讨和交流学习活动为主。

在四级联动的校本行动研究中,坚持教研、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校本教研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四)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学全面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骨干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用课题研究来推动每一位骨干教师不断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是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

为研究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课题研究能够构建品德教师坚定的职业认同,把对本专业的追求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内需,使教师们带着共同的期待,聚在一起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分享智慧,真正建立起学习共同体。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理论学习,材料搜集,活动设计,观察反思,变得善于思考、乐于研讨。教师的研究行为逐步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实现了本学科的长足发展和不断进步。从“九五”省青年专项课题研究立项,到“十五” 、“十一五”省规划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研究的开展,历经十余年,品德教师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通过课题研究,激励并带动了县(市)区教研员带头参加课题研究,走上科研之路。目前,以新课程推进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题凝聚人心,以课题提升品位,打造教师队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共识。

二、反思:对品德学科课改存在主要问题的思考

在课改实施及学习研究活动过程中,品德骨干教师团队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内部文化,如教师对学科的看法,对学习、研究的态度,甚至人生价值的感悟等,这些都影响着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潜能的发挥。如何使它升华成一种能量,促进团队成员施展抱负,自我超越,创造教学教研智慧,是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的问题。

进一步探索、研究、完善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品行的评价体系。新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方式应着眼于教师未来发展和内在潜力挖掘,具有激励性和动态性。

教师的自我发展、专业成长是一项长期的自觉工程,但怎样从文化氛围、教师素质、课程意识等方面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等方面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条件,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解决得好,会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使教师专业能力驶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从而扎扎实实走出一条石家庄特色的品德学科校本教研之路。

积极呼吁并依靠行政的力量干预及相应制度的落实,全面关注品德教师生活与专业发展的需求,从根本上改变品德学科的地位,改变农村学校品德教学与教师的现状。

继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克服仍然存在的重形式轻实效、重说教轻体验、重道理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课堂实效性不能很好的落实的现象。

三、展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为了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深化品德教学及课程改革,加强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们要在“规划先行、措施到位、强化培训、讲究实效”的指导思想引领下,进一步促进全市品德学科研究向纵深发展。

加强对家校协作一体化的研究指导力度,促使学生行为内化。家庭教育的缺失,常常导致品德课堂教育的失效。所以,把学习向课前、课外延伸,将家长资源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活动渠道,家校协同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

走内涵发展之路,把进一步提高全体品德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作为工作重点,把建设骨干教师队伍作为重中之重。完善分层培养计划,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品德教师队伍。

进一步加大网络教研培训力度,发挥典型教师、典型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尽快做到全市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及经验的全面共享。

我们将继续不断挖掘品德教学实践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积极引领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养成善学习、善反思、善总结、善创新的意识与行动。进一步开展对于农村、山区及薄弱学校品德课题研究、课程实施的指导和支援。

总之,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及本地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基于课程标准、注重教学环节、关注学生需求、促进教师发展的课程实施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品德评价标准,是我们继续深化品德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方向。

追溯曾经的历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主要精神、基本方式已植入我们的心灵,并将逐步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一种文化力量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实施,更需要我们在实施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唯有如此,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品德课才能真正成为具有魅力的课程。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重视情商因素 促进和谐教学
高职院校品德教学量化评定的应用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品德课聚焦教学目标策略探微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品德教师应善于捕捉意外促成精彩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